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为何山贼不抢劫他们?
会试正常情况下是在一般在天子脚下的京城举行,全国各地的举人想要参加会试,或者说会试通过之后的殿试就一定要前往京城,这也就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进京赶考”。

会试属于中央考试,不管是在考官规模上还是阵容上,都要比乡试要大得多,同样,其难度也会高得多。
不仅是考试难,还有行路难。
对于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举人来说,参加会试的舟车劳顿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因为古代没有四通八达的公路,更没有飞机和火车,交通太不发达,进京赶考的书生大多数身距离京城距离遥远,近则千里,远则万里要走很远的路。
他们需要提前上路,短则十天半月,长则一个月之前就要上路。
在路上要遇到艰难险阻,经历很多困难。
最可怕的是,有的考生还要经过野兽出没的地方,随时有生命危险。
野兽的袭击可以避开,可以绕路,当时还有一关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强盗的打劫。

在古代,没有电话、没有监控,没有四通八达的公路和天堑变通途的长江、黄河大桥,也没有时刻值守的人民卫士警察,捕头也少得可怜治安状况非常差。
所以盗贼和土匪遍地都是,几乎全覆盖,除了京城,全国任何一个地方,几乎都有土匪占山为王,占林为寇,打劫过往客商,连低收入人群都不放过。
只要有几两碎银,他们就会毫不留情据为己有,甚至谋财害命。
但是在历史上,真正遇到打劫的举人的事情却少之又少,鲜有发生。
之所以如此,是举人的身份特殊。
举人是皇帝选拔的人才,动他们等于冒犯了皇权。很多举人都是书呆子,既高傲又死板,遇到抢劫不会轻易就范;这样的话,很容易出人命。

一旦这样,跟杀朝廷命官性质差不多;对劫杀举人的,朝廷肯定非常重视,“虽远必诛”。
强盗都是人精,智商不差,也要讲究成本;小商小贩和土豪有的是,每天都可以遇到,乡试三年才一次,犯不上为这一次买卖而被全国通缉,成本太高了。
举人脸上又没有写字,长得跟普通人没有区别,强盗怎么识别出来?
答案是公务用车,简称公车。
早在汉代的时候,就有了公务车,其用途除了让官员乘坐,还有一个用途就是为进京赶考的举人服务,专门接送他们的。
既然是公车,自然跟普通的“私家车”外观不同,配置也是豪华版的,虽然没有牌照,但还是很好区别的。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人提出异议,公车不是专门接送上书的学子的吗?所以才会有“公车上书”一说;而公车接送举人进京赶考,依据何在?
百科上对公车的解释是:“公车是最早出现的只为去京应试的举人服务的皇家公车。早在汉代,便有了以公家车马送应试举人赴京的传统。”
一旦到了考试的时候,那些举人可以到官府领取朝廷的补贴,根据路程远近,领取补助费。
籍贯河北的,可以领到5两银子;家住安徽的,可以领到10两;湖广四川的,可以领到20两;云贵广西的,可以领到30到40两银子。

与此同时,举人们还会在官府那里领到一个身份证明,这个证明就是官府特制的还“火牌”,考生只要出示这个火牌,可以在家乡附近的驿站,领到一辆马车即公车。
乘坐这辆马车,可以到下一个驿站免费食宿,享受地方官员的待遇。
不仅如此,举人乘坐的公车上,还插了一面迎风招展的黄色旗帜,上面赫然写着“礼部会试”四个大字。
黄色是皇帝专用的颜色,这面黄色旗帜就是身份证,即使是沿途的关卡守卫看到之后也毕恭毕敬,更别说土匪了。
那些强盗老远看见就浑身筛糠,避之犹恐不及,还敢招惹?
真要狭路相逢,他们也是毕恭毕敬,不敢冒犯,甚至还会好好招待,送上一程。
古代土匪不抢举人除了畏惧和抢劫成本,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职业道德。
常言说盗亦有道,强盗也有底线;古代中国的土匪,讲的是江湖道义,他们也有职业操守,有潜规则,不是什么人都去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