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为何山贼不抢劫他们?
概括来说,他们有五不抢:一不抢孤儿寡母,二不抢和尚道士,三不抢清官还乡,四不抢孝子奔丧,五不抢赶考学子。
一旦违规,这些强盗在江湖上就难以立足,被同行鄙视和挤兑。
所以说,只要不是兵荒马乱,古代的举人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大多是比较安全的,只要那些强盗不是脑子进水,他们是不会轻易对举人下手的。
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五级。
最低一级叫“童试”,在县、府考试。
先在县里考,考过了,然后再去府里考。
两次考试都能通过的人,称为“童生”。
由于童生并不属于读书人范畴。
所以童生在明清两朝是没有任何特权的。也就是说,不属于“士大夫”阶级。

比“童试”高一级叫“府试”,在府、州考试。
考试通过的人,称为“生员”,通称“秀才”。
由于秀才是有特权的。
比如秀才可以见官不必下跪;
秀才犯法,地方官须先报省里的学政,待革去功名后,才能处理。而且不得像对一般百姓一样,用刑具伺候;
秀才可以享受免丁粮(免役税)、食廪(国家供给衣食)等待遇。
所以明清两朝,一个人只要考取了秀才,就算是脱离平民阶层,属于士大夫阶级了。
当然,秀才只是士大夫的最低一级。虽然有些特权,但待遇一般。生活水平比起普通老百姓也强不了多少。
很多秀才,终其一生,活得也很苦逼。
古代所谓的“穷秀才”,就是因此而来。

比“府试”再高一级的叫“乡试”。在省城考。
考试通过的人,称为“举人”。
由于乡试是三年一考,要连考三场。且具体的录取名额由中央规定(每次考试,全国录取总额为一千两百人上下。相当于平均一年录四百人),各省按本省人口的多少,分别录数十名到一百数十名不等。
比如贵州的乡试,一次才录三十人。相当于平均一年才录十个人。
所以,举人功名极其的难考。
很多小县,十几年都出不了一个举人。
绝大部分秀才一辈子都考不上举人。而一旦考上了,那就彻底脱离平民阶层。属于真正意义的士大夫阶级了。
举人具体的待遇,可以参考“范进中举”。

经济特权是必须有的。
政治特权方面,除了可以享受秀才的所有待遇外,还能出仕做官。只是很难做大官。
不过网上流传的说法,举人只能出任八九品末流小官,也不准确。
参考曲阜师范大学的一篇论文:明清两朝的山东知县,多为举人出身。比例将近50%。

从统计上看,举人出任县令,并不稀奇。特别是偏远小县,举人任县令是常态。(上图中的监生也相当于是举人)
其实稍微想想也能明白。殿试三年一次,一次录取三四百人,平均一年才录一百多。朝廷哪有那么多的进士往基层派?
进士出任知县,性质应该就相当于现在的高材生下基层历练。不会待很久,一般都能马上升上去。
一个秀才考取举人后,下一步就该要进京参加朝廷举办的“会试”了。
会试和乡试一样,也是三年一考。
考中者,被称为“贡士”。有资格参加最后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会试落榜者,也不是都回家等三年再考。
因为明清的会试,除了正榜外,一般还有个副榜。录入副榜的人,虽仍是举人,但可以被授予学校教官或其他较低级的官职。也就是前面说的授予知县职务。任期结束后,再备战下次会试。

最后的殿试就不用多介绍了。
明清殿试只考一场,贡士一律不黜落,殿试只排定贡士名次。
状元、榜眼、探花为前三名,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
三甲又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根据名次的不同,进士们最后能做到的职位也不尽相同。
名次高的,往往能入阁。身居宰执之位,成为皇帝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