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为何山贼不抢劫他们?
而这个时节,正是天气逐渐变冷,进入寒冬腊月的时候,但考生们却不得不一路顶着严寒,冒着大雪,奔向数千里之外的京城。
并且,在途中,考生们会面临各种困难,除了因为水土不服而生病之外,还会遇到盘踞在各地,靠着劫道儿为生的山贼。
要知道,山贼们的收入来源,就是劫掠过往的客商,而这些进京赶考的考生们,身上可都是带着盘缠的,并且大多还没有什么抵抗能力,按理说,他们正是山贼们下手的对象。
但在古代,很少有山贼对考生们下手的,之所以如此,大致有两个原因。

其一,考生的身份。
前文讲过,能够进京赶考的,都是已经取得举人身份的考生,也就是说,这些人已经算是朝廷官员队伍中的一员了。
因此,山贼劫掠他们,就意味着抢劫官员,而抢劫官员,不管是在哪朝哪代,都属于大罪。
想象一下,一个候补官员走在路上,居然被不开眼的山贼给抢劫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山贼无视朝廷的律法。
而无视朝廷律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会招来朝廷的围剿。
要知道,山贼们所拥有的实力,虽说可能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但也仅限于鱼肉百姓和劫掠过往客商而已。
而与朝廷的官兵想比,山贼们显然不够看,只要朝廷下决心围剿,那么山贼们覆灭,只是早晚的事情。
因此,山贼们为了不招致官兵的围剿,也就不会去抢劫一个有举人身份的考生,毕竟这样做的风险实在太大。
另外,考生们在赶考的路途中,也不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这个防护措施,来自于朝廷的关怀,历朝历代对于进京赶考的举人,都会有一定的关怀政策,毕竟他们都是国家的未来。
还是以清朝为例,获得举人身份后,只要是进京赶考,举人们都可以在当地的府衙领取一笔路费补贴,这个补贴数额不等,根据考生所在地距离京城的远近而发放。
比如,距离京城较低的山东、河南等地,补贴金额一般在三到五两银子,而像云南、贵州等地,补贴金额则为五到十两左右。
除了路费补贴之外,朝廷还会给举人们安排有驿马,以供举人们赶路使用,并且,还会在举人们经过的驿站中,安排驿卒帮助举人挑担行李之类的物品。
骑着马,一路上有驿卒护卫,再加上考生们大多结伴而行,并非是形单影只,因此,山贼们看到对方人多,就不会对他们下手。
还有,山贼们不抢进京考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持有“通行证”。

这个通行证,是一面特殊的旗帜。
这个旗帜,由黄颜色的布料制成,上面会写上“奉旨会试”等字样,意思就是持有这种旗帜的人,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前去参加会试。
而如果抢劫他们,就等同于抗旨,抗旨的结果,比抢劫官员的性质更加恶劣。
因此,在举人进京赶考的路上,那些盘踞在各处的山贼只要看到来人持有这面旗帜,就会知道对方的身份,所以,也就不会对他们下手。
在知道这面旗帜能保护自身安全后,考生们都会把旗帜放在较为显眼的地方,,要么就是别在腰间,这样一来,山贼们大老远就会看到,从而不会对他们进行抢劫。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前去进京赶考的考生身上,虽说带有盘缠和路费,但一般不会带的太多,也就是够路上花销而已,毕竟这是去赶考,而不是去旅游,带太多的钱实在没必要。
所以,即便是有哪个不开眼的山贼抢了考生,也抢不出来太多的银子,反而这个山贼,甚至这个山贼的同伙,都会因为这个举动招来朝廷的报复和围剿。
收益小而风险大,说不定还会有杀头的危险,山贼们又不傻,肯定不会做这种事情。

当然,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发生过进京赶考的考生被山贼劫掠的事情,但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山贼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在不少民间小说里,还有山贼们遇到考生后,以礼相待的故事,这些都说明,做一个合格的山贼,也是要知道孰可为孰不可为的。
山贼如果打劫进京赶考的书生,等于是老虎屁股上蹭痒,阎王爷跟前打喷嚏,太岁头上动土,不想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