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我们伟大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就“中国”作为一个专用名词来讲,还可追溯到辛亥革命后成立的“中华民国”,它的简称也称为“中国”。在中华民国之前,“中国”只是一个形容词,还不是一个固有的专用名词。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国”字的含义就是指“城”或“邦”的意思。“中国”就是指“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的意思。
根据1963年在中国陕西省宝鸡地区出土的一件西周时期,周武王执政年代的文物上,有铭文“余其宅兹中或”等字样。根据考古发现和文字学专家考证,“中或”就是“中国”的意思,距今约已3000多年的历史。
最早发现“中国”一词,是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西周时期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记载。
在《诗经·大雅·民劳》曰:“惠此中国,以缓四方”。
《尚书·梓材》中记载:“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
《孟子、公孙丑》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
《孟子·滕文公上》曰:“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庄子·田子方》曰:“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
《史记·天官书》曰:“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
《汉书·陆贾传》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疆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
在西周时期诸多的历史文献中,不但提到“中国”一词,它还详细记载了“中国”的五种不同含义:
第一种含义指:封建帝王建立的国都、即首都;
第二种含义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朝国之中心地;
第三种含义指:中原地区;即黄河中下游地区
第四种含义指:国内、内地;
第五种含义指:汉族居住的地区和汉民建立的国家。
除了史书记载外,中国历代王朝也有“中国”之说法。
在春秋战国时代,根据史书《尚书·禹贡》的记载,“中国”也指“九州”,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西汉时期,人们时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其他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他们也自称为“中国”。
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他们把北朝称为“索虏”;同时,北朝也自称为“中国”,他们也把南朝叫做“岛夷”。
辽与北宋时期,金与南宋时期,他们都自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但是他们又都不承认对方的国家为“中国”。
在五千多年的中国文明史上,“中国”还曾以“华夏”、“九州”、“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中土”、“中原”等诸多的代称出现过,它见证了无数个朝代的更替变迁。
大多数文献史料记载和指证,“中国”最早指天下的“中心”,即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和关中平原地区,后来才逐渐演变成带有王朝统治的“城”和“邦”的意思。
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曰:“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其后,又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朝代在此营建都邑。在洛阳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就是“中国”区域内,最早出现的一座大型都邑的有力实证。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者,乃天下之中心地也。国者,乃大都城是也”。位于天下之中心的大城,就是华夏儿女所居住的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华夏文明代表着历代帝王在华夏大地上亘古不变的历史渊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变沿革,“中国”一词也延伸为“中华”。由此可见,“中国”自上古以来就是华夏文明的总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