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l/ih/2911a6c5ed9b79d0.jpg)
这种地区文化自信,在两百年前,清嘉庆年间出版的《怀远县志》中,还隐约有所体现。在县志序载:“邑之有志,蓋古史之。流所以周,知其邑之,封界广轮,延袤山川,险隘生理,所益植产”等,其所展现的对怀远地方文化的历史延续,充满了自豪与自信。而其《诗经》体的行文,也展现了《诗经》在当地的深远影响力与顽强生命力。
而周朝的宗周镐京与成周洛阳地区,为什么不可能是“中国”的所指国家呢?虽然西周和东周的两个京畿之地,非常重要且具有统治上的中心地位,但它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自称或被称为“中国”,否则就是自降身份或贬低天子之地。周朝的所有诸侯国都是受周朝天子分封的拱卫京畿的属国,代表受封诸侯的爵位与管理区域。因此,天子之地不能称为“中国”,而和诸侯国不分尊卑,诗经中的“中国”只能是诸侯国之一。“中国”所代指的诸侯国,只是在周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相对其他诸侯国比较重要而已;就如现代,上海、广州、深圳可以自称或被称为中国的中心城市,而对北京来说,其自豪的称谓为中国首都。
向国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并不能负责周朝的地区治理工作,只是尹吉甫受周宣王之命,驻守于向国,以向国为管理中心负责成周四方地区的治理与税收工作,而使得向国成为周朝管理的一个中心地区。在诗人尹吉甫以及向国籍的诗人看来,在诗经中为了表达个人对向国的特殊感情,对于它的称谓必须有一个区别于向国特殊称谓,这就是“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的原因和来源。
笔者在相关《诗经》研究文章的论述中,明确论述了尹吉甫在向国工作生活了他的后半生,在向国建立了贵族子弟学校传授诗经及文化,使得向国从公元前820年左右尹吉甫来到向国后,到公元前704年向国被迫失国,这一百多年向国成为《诗经》的发展与传承地。《民劳》、《荡》和《桑柔》当为尹吉甫和向国籍诗人在这一百多年间的诗经作品,其表达的浓厚家国情怀,跃然于《诗经》诗文中。
因此,综上所述,为中华民族自强自傲的“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为向国(今安徽省怀远县)承载周朝东部地区管理的诸侯国的代称;春秋向国(在今安徽省怀远县境内)即是《诗经》中的“中国”所代指诸侯国。“中国”在《诗经》中的出现,展现了以诗祖尹吉甫为代表的生活在向国的诗人们,对自己家乡在诸侯国中的文化自信与“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家国情怀和豪情。
作者:赵辉
最早指的是“洛邑”今天的河南洛阳,这里必须要提到一件国宝,何尊,这件重器的铭文中有“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对早期中国国家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何尊,约公元前1043年-前996年,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洛邑,对武王行祼祭之礼。丙戌日,成王在京宫大室对同族何进行训诰说:“你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后文王受天命,武王克商后告祭于天,说:余入住天下中心,治理民众。”成王将贝壳30朋赏赐给何,何因此作尊以纪念。
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l/ih/e73ed0b426b103f2.jpg)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l/ih/11afeb2b39b2bdcc.jpg)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l/ih/5d951d9ed0fd978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