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当时指成周——今天的洛阳。
二千八百年前的中国——《诗经》中的向国
(作者:赵辉)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而现代“中国”的这一称谓,最早就来源于周朝,出现于《诗经》。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一般将镐京地区称为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统称洛邑地区为成周;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定都洛邑,即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亶dǎn)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陕西关中地区),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周朝时语言为上古汉语,文字上仍采用古汉字,在民间记事以龟骨和牛骨刻字记事为主,王室则以新兴的锦帛等记事为主。周朝实行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周王为天下共主。
周朝时期为现代中华文明形成的最重要时期,代表中华文明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正是在周朝形成与发展,形成完整独立系统的思想体系。在周朝建立初期,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比较原始,世界只有周朝,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世界即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周朝天下,因此,在周朝时期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概念,史学界也只是把周朝统治的区域以“华夏”代指,而不受周朝统治的区域称为南蛮、北戎、东夷、西狄四方区域。在两周时期,对天子直接管辖区,正式称谓为宗周镐京地区和成周洛邑地区,周围是拱卫周天子的分封诸侯国。
虽然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概念,在周朝并没有形成与正式确立,但“中国”一词却是在周朝时期正式出现,并为一定区域的代指,这就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具有文献价值的诗经总集,其中三篇的作品中出现了“中国”一词,并且“中国”是作为地区范围来使用。因此,“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并使用来自于《诗经》,是对一个特定国家的称谓,是现代“中国”一词的最早来源。
这三篇最早出现“中国”的诗经为《民劳》、《荡》和《桑柔》。《民劳》中的“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荡》中的“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桑柔》中的“哀恫中国,具赘卒荒。”皆是明确使用“中国”,把它作为某个地区或者诸侯国的特定代指。《诗经》原文分别为:
《民劳》原文: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无纵诡随,以谨惛怓。式遏寇虐,无俾民忧。无弃尔劳,以为王休。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无纵诡随,以谨罔极。式遏寇虐,无俾作慝。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民亦劳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无纵诡随,以谨丑厉。式遏寇虐,无俾正败。戎虽小子,而式弘大。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式遏寇虐,无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荡》原文: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文王曰咨,咨汝殷商。曾是彊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兴是力。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义类,彊御多怼。流言以对。寇攘式内。侯作侯祝,靡届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既衍尔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