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曹家后人不好当,精神压力大,长期忧思。
曹家人的精神压力,主要集中在曹丕和曹叡这两代。
曹操作为曹魏的奠基人,虽说也是殚精竭虑,但说到底更多的也只是在担心外患。而曹丕和曹叡,则是实打实既有内有,又有外患。
三国争雄,外患自然不用多做解释,当权者都得一个脑袋当十个用。
但是在内忧上,曹丕和曹叡可以说是操碎了心。
曹丕是曹操和卞夫人的长子,武艺高强,文才也不错。卞夫人虽然最初只是个妾氏,但因为她知进退、懂礼仪,一直很受曹操看重。长久以来,曹丕一直想要成为储嗣。
但是,在曹操眼中,可以成为储嗣的人至少有4个,曹昂、曹冲、曹丕、曹植。
后来,曹昂为救曹操被杀,聪慧的曹冲又早早去世,曹丕的竞争力才更强了一些。
但问题是,曹操经常会对曹丕说:“曹冲死了,是我的大不幸,却是你的大幸!”
曹操这句话,明摆着就是在告诉曹丕:你从来不是我的最优选择,你可要好好表现,否则世事难料!
而事实上,在曹丕和曹植之间,曹操一直犹疑不决。
这两个孩子都是卞夫人所生的儿子,曹植文才更加风流,曹操明显更喜欢他,但如果说起武功,曹丕则更胜一筹。
曹操犹豫不决,卞夫人又更加偏向曹植,这让曹丕长期担忧,行为丝毫不敢有错。
而反观曹植,他就随性多了,不开心了就会喝酒发泄,不太节制自己。有一次,曹植醉酒闯了司马门,曹操才最终决定了储嗣人选。
217年,曹丕终于被立为世子。到此为止,他已经忧虑了20多年。
但成为世子后的曹丕,并没有完全放下心来,曹植在朝中的势力依旧不可小觑,司马懿等人也明显有些蠢蠢欲动。
他渴望继承父亲的遗志,兴国强兵灭贼寇,实现统一,但最终自己只在帝位上坐了七年就英年早逝了。
相比曹丕,曹叡的经历更为曲折。
曹叡是甄夫人的儿子,少年时很受曹操的喜欢,15岁就被册封为武德侯。但偏偏没过几年,曹丕一个不开心,下狠手赐死了甄夫人,还对她的尸体下狠手。
曹叡也因此地位大大下降,受到冷落和排挤,处在生死边缘。
对于曹叡来说,自己本来是好好的嫡出正统,结果母亲却死得这样蹊跷,死后还遭到了父皇非人的待遇。这对于曹叡来说,是人生巨变。
曹丕甚至打算要册立曹礼为继承人,但在一次狩猎中,曹叡借猎鹿向曹丕表明心意:“您已经射杀了母鹿,我实在不忍心再杀子鹿!”
《魏末传》:帝常从文帝猎,见子母鹿。文帝射杀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从,曰:“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因涕泣。
或许是出于对甄夫人的亏欠,曹叡自此扶摇直上,境遇大变,成为了太子。
经历了这场巨变后,曹叡的性情也有了明显的转变。此前,他是人所称赞的“明理而有德行”,但登基后,他却成了荒淫无道、奢侈怪癖之人。
这其中的转变,很难说不是精神因素在足作祟。
这样来看,曹丕、曹叡早早去世,生的孩子越来越短命,也算不上什么稀奇的事情了。
客观来说,如果单纯考虑三国时期的人均寿命,曹丕和曹叡也还算勉强在人均寿命上下浮动。
当时医疗环境差,又战乱连连、社会动荡,普通人的平均寿命也就在40来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