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一新生入学,揭开了太多家庭的无奈和自卑?
老三和老五建议去市里一家风味餐厅,他俩说之前去过几次,味道还不错,而且环境也比较好。老六表示同意,觉得好不容易出去聚一次,去好点的地方也不为过。
老四找了个可有可无的借口搪塞过去,说自己去不了,对此我们也见怪不怪。
当时我和老大真的是囊肿羞涩,又怕其他同学在背后指手画脚,所以我俩就表示那地方消费水平太高了,还是换个地方吧。其实,这是我们几个第一次共同出去吃饭,在此之前老三和老五喊我们几次,我们都没去过。
而这一次,毕竟是毕业前的一次聚餐,我和老大还是如此决绝,有些不给别人面子。所以他俩也就不客气地说出了压抑在心里许久的话。
我清晰地记得,老三说:“每次叫你们出去,你们都不去,不就是怕花钱吗?我们都是一个宿舍的兄弟,不会要求AA,我介绍的地方,我来买单不就行了,何必如此扭扭捏捏呢?你们不觉得这样很扫兴吗?
老大并不以为然,直接反驳:不要用你那颐指气使的语气和我说话,你养尊处优的日子过惯了,没有必要认为别人也能心安理得地要一顿饭花100元。而且我们也不需要你理所当然地买单,谁也不欠谁的。
如果再继续这样争执下去,这次聚餐很可能就半路夭折了,好在老六及时站出来,制止了从床上坐起来的老三。
最后在老六的建议下,大家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小餐馆吃完了这顿饭。这一次,老大史无前例地要了一瓶啤酒,然后和老三碰了杯,互相说了几句道歉的话。
那时候大家的感情还是挺不错的,只是各自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所处的境遇也完全不同,没有对与错可言,只有负担的起和负担不起的区别。
吃完这次饭后,大家聚在一起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老大早出晚归,埋头学习。老三大多数时间在宿舍里玩游戏,时常熬通宵,偶尔出去打打篮球,日子过得不亦乐乎。
老四一如既往地神出鬼没,只有快到熄灯的时间才回来。老五则选择去一家大型企业实习,偶尔回来一趟。我和老六忙着投简历找工作,时常去参加其它学校的招聘会,陆陆续续也拿了几个offer。
大学毕业,脱离禁锢后的少年只有努力去摆脱平庸,仅此而已。
毕业后,老大顺利考上了山东最好的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15年毕业后如愿以偿回到合肥,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现在已是一名主管。
和他聊过几次,因为太过要强,一直想凭借自己的努力买房,所以到2018年才攒够首付买了第一套房子,错过了2015年最佳的买房时期,每个月的还款压力并不小。
再加上自己又没有关系和背景,在单位里基本上提拔无望了。说到这里,总能听出老大话语中的那种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用他的话说,如果早几年买房,压力会小很多。如果自己能放下那份自负,多走动走动,以后的路可能会更宽,但是要强这么多年,最终依然输给了眼界和自我。
老三大学毕业后,混完毕业证就直接回家了,连工作都没找。现在在父亲的公司里工作,估计用不了几年,就会成为一家拥有几百名员工的公司总经理。听老五说,老三家在青岛有3套别墅,普通的住房不下十套。
有些人从出生时就含着金钥匙,用这句话来形容老三应该一点也不为过。纵使别人辛辛苦苦工作几辈子,可能也达不到他现在的高度。
老四不负众望,在大四时拿到了美国知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作为英语四级680分,六级600分,托福107分的大神,我们一直只有仰望的份。毕业后老四留在了美国,前几年把他父母也接过去了,几乎没了消息。
老五毕业后去了上海,在一家大型汽车企业上班,凭借殷实的家底,在父母的帮衬下,工作一年后就在上海买了一套三居室。可以说刚毕业,就已经拥有了我们这辈子都无法企及的生活。
现在一儿一女,每天朝九晚五,过得轻松自在。我们偶尔和他开玩笑,还上啥班,回去跟父母做生意多好。可他不以为然,认为做生意风险大,不如上班来得踏实。都说浙江人都会做生意,我们都说他是最不像浙江人的浙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