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明末战乱,中原地区社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康熙皇帝玄烨继承帝位后,玄烨顺应了人民意愿而努力发展社会经济,减免赋税,打击圈地行为,种种举措,有利的恢复和发展了清初经济。
康熙皇帝玄烨以其文治武功,兢兢业业,为后世所称赞。她智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葛尔丹、修缮黄河、整顿吏治……凡此种种有利的维护了清朝大一统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稳定和民族融和而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
前几天看到一个问题:永乐大帝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该问题下,一大群人在毫无根据的“论据”论证朱棣“世界性大帝”名号的合理性。如果朱棣都能被称为“世界性”大帝的话,那么康熙被称为千古一帝是没什么毛病的。
不妨看看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的为政举措。在此多说一句,很多人拿擒鳌拜来当做康熙是“千古一帝”的论据,个人认为不太可取。擒鳌拜这件事,本质上就是皇帝拿回权力所采取的措施,斗争对象也仅仅是权臣,这一条最多说明康熙本人很机智果敢,但绝对能当做评价皇帝的标准。
闲话少说,进入正题。
第一,一一化解内忧外患。康熙皇帝在位时期,可谓没过几天好日子。都说明末面临的局势无解,但和康熙一朝比起来,那可真是好多了。
首先是内忧,郑成功占据台湾,不时出兵攻击福建沿海地区;云南吴三桂蠢蠢欲动,最后联络尚可喜等起兵,一度占领清朝半壁江山;其次是外患,准噶尔勾结沙皇俄国,在西北虎视眈眈,沙俄在东北烧杀抢掠。
而天公也不作美,有人说明朝灭亡是因为所谓的小冰河,但是据考证,小冰河最严重的时期是1650-1700年,这正好是康熙年间。
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全让康熙给碰上了。这大明朝就是这么完蛋的,而此时清朝才入关没五十年,根基极其不稳,大清怎么看都是要完的样子。然而,清朝偏偏就没有完蛋。
康熙先是利用三藩之间的相互不信任,招降了耿尚二王,使得吴三桂变成孤家寡人,最终得以顺利平定三藩之乱;接着,任用施琅进攻台湾,将台湾纳入版图;收拾完台湾,紧接着和沙俄掰手腕,两次击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关于《尼布楚条约》,多说两句,现在某些人认为这个条约是什么出卖土地,丧权辱国的条约,能说出这种言论,充分说明其无知。条约签署签订前,西伯利亚已经是沙俄的了,而清朝虽然将蒙古纳入版图,但统治并不牢固,而这个条约从国际法的意义上,确立了中国对蒙古的主权,同时确定了外兴安岭一带中国的主权,有效遏制了沙俄的扩张。
沙俄退回去后,康熙又收拾了噶尔丹,具体是自己出兵,并且策反噶尔丹后方的负责人——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腹背受敌,最后身死。
这一系列的危机,就这么化解了。
第二,康熙帝为政以德,恢复生产,体恤百姓。康熙帝在位期间,中国人口从明末的五千万增长到一个亿。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红薯引入中国的结果。然而,前两者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已经引入中国,而红薯在乾隆时期才引进。而且,康熙年间国家并没有大规模推广种植。所以,人口的恢复,是百姓负担减少,社会稳定发展的结果,康熙帝当然功不可没。
据记载,康熙帝多次巡游各地,亲自到农户家中了解民间情况。著名的永不加赋这一政策,就是康熙在亲自考察农户家中后做出的决策。康熙本人在深入民间时了解到
朕昔巡幸访问百姓,据称一家有四五丁(有纳税义务的成年男子)纳银一丁者,有七八丁纳银二丁者等语……………… 今国用充足,反给俸赏等项,绰绰有余…………查此特欲知各省人民实数,并非视丁加赋之意。
可见,康熙帝对于民间的情况很重视,多次亲自考察。
第三,康熙帝在政策上给予对外贸易很大自由。在收复台湾后,康熙皇帝下展界令,海洋贸易自此恢复。清朝每年和西班牙,荷兰,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贸易往来频繁,中国用茶叶,生丝等出口,日本,西班牙等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