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位帝王,如果不能称为千古一帝,那实在是没道理。
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后人将康熙誉为“千古一帝”,其中缘由是什么?
智擒鳌拜
玄烨八岁时,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帝福临病逝,临终前接受了汤若望的建议,因为玄烨得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选为继承人。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四人共同辅政的局面并未维持很久,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公开而激烈起来。在四人中,逐渐专擅实权的是鳌拜。他平时已表现出居功自傲,盛气凌人。果然,不出三年,他就暴露出骄横和专权的野心。首先便跟苏克萨哈不相容。康熙六年(1667)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晋升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当时,康熙帝经常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布库”之戏,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1669年6月14日),他突然命令这些侍卫在鳌拜觐见时将其逮捕。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帝念鳌拜功劳,赦死罪而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不久鳌拜死于禁所。康熙逐渐实操朝政大权,巩固了局面。
削平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要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七月,吴三桂假装请旨撤藩,康熙帝同意。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率兵造反。
康熙帝的对策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以此来分化敌军,削弱吴三桂的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
在这个方针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军至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又命安亲王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
康熙十五年(1676),陕西王辅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先后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康熙十六年(1677)投降。陕、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定。
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忧愤成疾,于八月病死。吴三桂死后,其部将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康熙二十一年(1681)冬,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平定。
驱逐沙俄
沙俄在清军入关后就一直骚扰清朝的边境,还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的大片领土。在康熙二十年,清朝向沙俄发出警告,让他们撤离清朝领土。但是沙俄根本不理会,最后清朝被迫反击,对俄军进行了两次围歼战。最终清朝成功驱逐沙俄,收复了领土雅萨克。康熙二十八年中俄签订了中国历史上对外的第一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在东北的边境,意义巨大。
除此之外康熙帝还收复了台湾,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的经济文化发展。亲自西征漠北,将漠北喀尔喀地区纳入了清朝版图。
康熙在军事上面有卓越的成就,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西征漠北开拓疆土等军事中足以体现他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也有人说他到了晚年大兴文字狱,窒塞民智。比如康熙五十一年著名的“南山集案”。《南山集》为康熙年间翰林戴名世所著,其中引用了别人作品中的南明永历年号,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后处以凌迟,涉案人数达300余。文字狱给人民的思想自由和文化创新以致命一击,直接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康熙的继任者也继承了他的治国策略,在有些手段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大兴文字狱,残害大量文人学士,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中国从此进入一个死气沉沉而昏暗的时代,被欧洲人称为“中国的中世纪”。乾隆年间来访的马戛尔尼这样描述:“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过去150年里”这个时间段是包括康熙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