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传位给雍正,为何不担心手握重兵的十四阿哥造反?

因为后来康熙准备来一场所谓的“民主选举太子”时,八阿哥通过多年的运作,成功让朝堂上出现了选举乌龙事件。
本应该以绝大多数票通过复立太子的一次讨论,变成了百官推荐八皇子位储君的局面。
未几,上命诸大臣於诸皇子中举可为太子者,阿灵阿等私示意诸大臣举允禩(八阿哥)。上曰:“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宜别举。”上释允礽,亦复允禩贝勒。《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
眼看自己设计好的局变得不可控,康熙没办法,只能以27岁的老八“少不更事”为理由,搪塞了过去。
同时,康熙也真正看清楚了自己这个年轻的儿子不简单的野心,从此开始嫌弃这个儿子。

相反,一直默默无闻的四爷胤禛却在此时恰当地表现出来对父亲的“理解”,他提出,请求复立太子为储君。
这让康熙很开心,大赞老四“诚孝”,同时顺水推舟,复立太子。
顺手还封了老四雍亲王。
经过九子夺嫡第一轮较量,康熙算是明白了,这一个个优秀的儿子们,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你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能不担心自己死后,新君被人造反吗?
笑到最后的兄弟俩
更让人头疼的是,太子复立后,父子俩依旧两看生厌,仅仅三年时间,康熙又把太子给废了。
这一次,康熙表示,不再立储,但要选谁来接班,依旧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前面提到:
- 大阿哥、八阿哥已经不受康熙待见;
- 和太子亲厚的老十三因为身体原因也并没有过多参与朝政;
- 老九老十实力不突出,和废太子一样,也不在考虑范围内。
所以,最后,剩下的选择只有老三、老四和老十四。
老三作为可选范围内最年长的皇子,心里自然有一分胜算。
但是,他觉得不能表现出来,准备靠着著书立传来暗渡陈仓,博取康熙的好感。
可本想走一条进可攻退可守的保险路线,结果走歪了,康熙没重视他,却换来了雍正上位后的狂虐。

而老四和老十四这两位一母同胞的兄弟,因为并不是一起长大(老四出生一个月便被送到康熙第三位皇后佟佳氏处抚养),所以兄弟两人的性格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老四城府极深,十四则更加果敢直爽。
在最后的决胜局中,两位嫡亲的兄弟不得不站到了对立面。

从康熙对三人的态度来看,完全演绎了一个慈祥父亲,手心手背都是肉的状态。
他赞扬老三编的书,并且在得知老三家人到地方行贿官员时,将事情压下来,不牵扯老三。
其护短的心思,表达得很明白。

对老十四,康熙派给他远征青海的任务,还拉满格地顶配“皇帝亲征”的仪仗。
“用正黄旗之纛 ,照依王纛式样”。
这个时候,大家都感觉,康熙似乎是属意于这个文武双全的小儿子,八爷之前的旧党也转而支持十四爷了。
然而,康熙真的是这样想的吗?其实不然。
首先,十四出征青海,号称手握十万大军,但是,军粮是归川陕总督年羹尧管。
而年羹尧,大家都熟悉了,就是《甄嬛传》里仇恨拉满格的年贵妃的亲哥哥。
可以说,有年羹尧在,十四手里的这十万兵就不可能开到京城谋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