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2蕴含大量高度敏感的黑科技
不同于早期的米格25,现代战机已经有了各种防泄密手段。例如可以对电子设备进行防拆除设计,一旦有被拆的迹象,系统会自动开启自毁电路。而且电子设备出厂要经过封装,即使对方通过各种手段拆解了,也难以组装复原,连进口的机械设备拆开了都难以复原,别说是F22这样的尖端武器装备了。这些措施使得对手得到了战机,价值也非常有限。

现代战机有完备的防泄密设计
而让整架战斗机自毁只是防泄密手段中最无奈的一种,因为自毁装置会给飞行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战斗。一旦出现坠机的可能,出于求生的本能,飞行员会制造各种假象,阻止自毁装置启动,甚至用国际频道向敌方求助。而且飞行员本身的价值不比F22小,一旦他选择叛逃,意味着本国空军从培训到演练,从模拟对抗到各种战法一并泄密给了对方。自毁装置很可能把飞行员推到对立面,造成被迫叛逃的结果,得不偿失。

飞行员本身的价值不比F22小
具体到F22,它的隐形涂料比电子设备价值更大,而且作为被动器件,也更难以进行防泄密设计。但对手即使得到了隐形涂料也只能通过化验,知道它的成份,对它的制造工艺,维护方法仍然只能靠猜。
对我国的歼20而言,也是如此,不光战机要采取完备的防泄密措施,对飞行员也要进行严格筛选和审查,把思想觉悟放到比技能素质更重要的地位。
在先进的战斗机上不会设计防止叛逃的装置的。如果战机上安装防止叛逃的炸弹或者自毁电路会给飞行员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影响作战是得不偿失的。
目前防止飞行员叛逃基本上走的都是政治手段。基本上所有涉秘人员都会有相应的权限范围,超过了权限范围的机密内容不得掌握。那么偶尔一个人叛逃所携带的秘密信息也是不完整的。而且趋于政治压力接收国对这些人员安置也成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可以参考斯诺登事件。
对于战机的物理防护问题实际上才是战斗机机密设计的核心问题。战机叛逃在军事上是小概率事件,相反战机在作战过程中被击落击伤后坠毁或迫降到敌方控制范围内的情况就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了。例如美国的P3侦察机在和中国的歼-8相撞后迫降到中国的机场后就是这样的大概率事件了。P3迫降后随即中国的专家登机检查测量分析但实际上中国并没有取得多少美国军机的机密信息,网传因为P3迫降中国中国航电技术提高了10年的说法其实也是爱国人士的臆断而已。
战斗机航电系统中有损毁装置,最原始的情况下是强酸剂,在符合条件的状态下会被触发对关键部位的电路板进行烧蚀。前面说的P3迫降中国后就采取了强酸烧蚀的办法在战斗机落地后5分钟内,P3的大部分关键设备就已经完全失效并不可复原了。
后期有技术表名大量有环境限制的自毁电路板也有可能应用在最新的战斗机中,但并非是防止叛逃事件发生的,而是后期补救的措施,防止在拆卸电路的时候获得电路资料而已。例如温度自溶电路板。如下图
对于战斗机尺寸规格数据的测量在关键部位上有防拆除的结构部件,战斗机出厂的时候就已经由组件的形式进行了封装,这些部件是不能进行拆开的,拆开后会严重形变导致无法测量物理尺寸。即便是在战斗机日常维护的时候这个部分也是由成套的组件进行替换的可维护基本上是0。
对于隐身材料和涂层,目前人类还没有可能作出逆向工程。最多知道其中的元素成分,但制造工艺根本无法掌握。隐身涂层的技术其实是最不担心外泄的。
美国在二战后得到了大量的苏联飞机。包括Mig-19、Mig-21甚至当时最顶级的Mig-25。在取得Mig-21后甚至还被用作试飞研究以便拟定针对于Mig-21的作战方针。
这里又牵扯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飞机的飞行包线。在试飞过程中的飞行包线和正常战斗的时候的飞行包线是不一样的,战斗过程中飞行包线是一个远小于试飞包线的子集。但不掌握试飞包线的敌国人员如果尝试进行极限的飞行性能测试那么就会面临着摔机解体的风险,因此也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即便敌国获取了先进的战斗机那么飞行性能其实也只能进行估算。和看公布出来的视频资料没太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