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如果只反反复复读原文,不读后人的注解,会不会有一天能自己悟出道理?
我前一段看张志顺道长视频,他曾经说过,道德经等一些书籍,只要看的时间长,看上几千遍,上万遍,一定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虽然我没有实证,但是听老道长讲过,应该是可以的。
但是这个肯定需要足够大的恒心和毅力,要不然肯定会半途而废。最近一直在听道德经原文,还没有下足够大的决心,我相信我一定会看上一千遍,上万遍的。
别说《道德经》了,我看了几十遍《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我都悟出来好多剧中都没明确演绎出来的道理。
我看了上百遍《西游记》原文,我都给脑补出一部《西游记前传》和《西游记后传》来,甚至把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的五百年,原著中没有写的事情,都给想出来了。
不过,有一点得注明,如果只是单纯地反反复复读原文,在某个年龄段确实是看不懂里面的内容,也体会不到作者的用心。
这一点放到鲁迅的作品上面很能说明问题,比如以前读《孔乙己》会觉得这个人迂腐可笑,课文就算翻到几近能背诵了,也还是这种认识。等到走入社会之后,再去读《孔乙己》,突然就觉得他有点可怜,还有点善良,或许他的身世背后也隐藏着某些难以言论的秘密。甚至会站在他的角度思考,究竟是什么让他变成了这幅模样,是腐败的封建社会吗?
等到现如今再去重温《孔乙己》,突然眼泪就掉下来了,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孔乙己!
是啊,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我们自己不努力,才导致了现如今的鸟样,可是却忽略了时代烙在我们身上的印记,无法摆脱。孔乙己注定是一个孤独的人,就像现如今很多人一样,别看表面光鲜,内心极其孤独,而孤独的标准就是:
“稍有人问,你就会敞开心扉,其实这就是孤独!”
而这种孤独并非是自己自找的,更是时代强加的,比如去年的“双减”政策,有个朋友就发了一条动态。
他说,自己在辅导班上讲着语文,陶渊明,已经是最后一次上课了,嘴上读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眼睛却湿润了。是啊,这个行业的未来已经清晰可见地昏暗,自己除了会拽几句古文以外,仿佛也不会干别的。
哪里能像陶渊明和李白一样,敢放出豪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是啊,孔乙己是自己不够努力吗,是自己不够优秀吗,是周边人太过冷漠吗?
不是啊,他所处的年代,正好是清末,很多人觉得清朝的灭亡是从1912年开始的,其实不是,而是1905年就注定了。
这种说法,是美国社会学家罗兹曼提出来的,他在他的著作《中国的现代化》中写到:
“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那一年的9月2日,光绪皇帝颁布了一条上谕:
“着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其实,在这之前,有三位大臣极力劝谏皇帝(太后)别这样,比如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以及学部的张百熙:
“以十年为期,递减科举,以图渐次废除。”
可惜当时的朝廷一心要变法,而且求快求速,一刀切,根本不顾学子们的死活,就要开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
当然,废除科举是时代的进步,可是就像前面讲的一样,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清廷废除了科举制度,就等于否定了乡绅阶层的合法性,让他们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人生奋斗的目标。
孔乙己就是一个啊,岁数也不小了,差不多也40岁了,自己不会别的,只读了几十年的四书五经。结果有一天,有个告示贴了出来,告诉他,科举没了,你读的玩意没用了。就像你上了十六年学,就要高考了,突然告诉你,高考取消了,也不考语数外了,你自谋生路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