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如果只反反复复读原文,不读后人的注解,会不会有一天能自己悟出道理?
这还不是关键的,关键是你学了几十年的东西,突然有一天告诉你,没用了,你怎么办?
孔乙己还算不错呢,至少没疯,还试图教授小伙计“茴”字怎么写,还抱着希望,让他明白自己学的四书五经也不是没用,至少可以记账啊。
结果人家小伙计白了你一眼,走掉了……
现如今,多少人因为某些不可言状的原因,生活陷入困境,可是又能怎么样,怪他不努力,怪他不上进,怪他好吃懒做?
好像很有道理,又好像没啥道理……
其实《道德经》就是这样,人生的经历上去了后,再去读它,读个几遍,意思就能体会了。若没有那种阅历和心境,就算是看了后人的注释,也只能说是理解个一半,并不算是真正理解。
读书很有用,但是读的人不同,读的心境不同,读的年龄不同,阅历不同,理解程度也就不同,但若一直读下去,或许同一句话,却能理解出不同的道理,这才是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