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再横向对比李世民,看看二者有何不同。
公元617年,在李世民的一系列推动下,李渊“被迫”起兵,这也是历史上的“晋阳起兵”,要注意,李渊是“被迫”的,就连反隋这件事情,都是当时年仅十八岁的李世民组织起来的。

晋阳起兵之后,便是“李渊攻取长安”之战,在所有的过程中,李世民简直可以说是“手把手教学”,李渊直接从一个“胆怂”的唐国公成为了皇帝。
比如在“霍邑之战”中,李渊看到下了大雨就想撤军,还是给李世民一把鼻涕一把泪拉了回来,这是大唐的命运转折点。
进入了长安后,李渊立即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尚书令、雍州牧,这个地位可是巨高无比了,但问题是,即便如此,李渊也没有想着立李世民为太子,在他心中,李建成就是要当太子的,李世民却不是。
即便如此,在一开始,李世民也没有说要造反,大唐的建立并不是顺遂的。
在最初,薛家的“西秦”势力,刘武周依靠着突厥的北方势力,还有在河北河南的窦建德、王世充势力,都对大唐虎视眈眈,因为李渊所占据的是长安,有着最高的正统性,这一个隐患,将成为他们的“催命索”。
而更好笑的是,整一个大唐,几乎没有人打得过这三方势力,李元吉和李建成屡次被击败,李渊的心腹裴寂也被刘武周差点弄死,更遑论强大的“王、窦”势力。
李渊对此怎么办?
他想到了他强大的二儿子,天才打手:李世民。
李渊在此时作了一个死,他承诺给等到一切都搞定了,让李世民做太子。
看到这种操作,若是熟悉大明的就会知道,朱棣“靖难之役”,就是这么骗朱高煦的,后来朱高煦大喊出:“我怎么就比不上李世民了”(何不类秦王乎!),就是来源于这个典故。

然后李世民打了鸡血,他先后击败了大唐没有人能搞定的西秦、刘武周、刘黑闼、王世充、窦建德,堪称是“千年战神”,在过程中,李世民收获了李靖、李勣、尉迟敬德等人的信任,也培养了这些人才。
李世民当时的“总部”叫做天策府,毫不夸张地讲,经过李世民的引导和分配,天策府已经成为了超越大唐朝廷班子的一个强大团队,文以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为首,武则是数不胜数,后期个个都是“灭国”级别的将领。
然而面对这样的现状,李渊、李建成做的是什么?
李渊说:这老二也太强了,我很是担心你的太子之位啊。
李建成说:懂了,我马上和元吉去把世民给弄死!
李渊和长子李建成的极端做法,是激起李世民夺权的根本原因。
本来李渊在建立大唐后,分配就十分不平均,建了大功的李靖、李勣等人只拿到一点点赏赐,而李渊的老朋友们,关陇贵族们却是拿大头。
天策府众人:加班是我们的,工资是他们的,我们不干了!

在经历了李建成“毒酒”事件之后,长孙无忌等人愤怒了,他们要求李世民立即给出一个态度,要不就奋起反击,要不就坐着等死,如果李世民坐着等死,那么长孙无忌等人就要离他而去了。
于是这便有了玄武门之变,整一个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轻而易举斩杀太子,逼迫李渊禅让,李世民靠的是什么?是阴谋吗?是心术吗?
不是的,靠的就是李渊自己作死,又菜又要玩。
李建成也好,李渊也好,他们的班底根本不可能和李世民抗衡,李世民能够成功,本就是必然,而这个强大的班底,直接缔造了古代封建史上的官民,史称“贞观之治”。
所以拿着李世民和朱棣来做比较,二人的“造反”动机根本不同,能力不同,所处的环境更不同。
朱棣没有必要造朱元璋的反,朱元璋没有欠他的,朱棣造的是他侄子建文的反,因为建文要对叔叔们赶尽杀绝,朱棣只好奋起反击。朱棣能赢,根源就是在于朱元璋对一众开国元勋的“枷锁”,杀的杀,限制的限制,导致建文无人可用,后来用上李景隆,就是无奈之举。
于是朱棣一系列的操作,把南京的军队纷纷击败,特别是建文特别相信的李景隆,最后还背叛了建文帝,乐呵呵地打开了南京的大门,迎接朱棣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