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马皇后还活着,朱棣绝对不敢造反,但建文帝朱允炆削藩这件事也很难进行下去,朱棣还会以燕王的身份继续待在北平。
那么,马皇后究竟有多大的能量,让朱棣不敢造反、朱允炆不敢削藩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朱棣为何要造反,又是以什么名义造反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朱棣造反是因为担心被朱允炆削藩,是被迫而为之的,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这只是个导火索,在此之前朱棣已经有造反之心了。
早在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北平的时候,他就有成为皇帝的野心了,那时他遇到了两个人,一个是姚广孝,一个是袁珙,这两个人不断鼓动他积攒实力,为争夺皇位做准备,他没有拒绝,而是积极布局。
就藩北平之后,朱棣一方面积极结交朝廷官员,暗中培养个人势力;另一方面,朱棣积极参与夺嫡,尤其是朱标去世之后,他更是与其他几个兄弟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个人揣测,朱标去世之前,朱棣其实并没有造反之心,只是想取代朱标成为皇太子;但在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孙,这让朱棣逐渐意识到,自己只有造反这一条路可以选了。
只不过,朱元璋虽然立朱允炆为太子,却对朱棣的恩宠更甚,让朱棣成为实力最强的塞王,甚至将朱棣视为维护朱家王朝统治的基石。
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当时朱棣是朱元璋活着的儿子中最年长者;第二,朱棣军事才能突出,战绩最为显赫,只有他是可以依赖的。
也就是说,朱元璋是想将朱棣培养成周文王那样的人物,让他日后好好辅佐朱允炆,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么做让朱棣羽翼渐丰,最终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朱棣的实力究竟有多强?这么说吧,他不但有能征善战的护卫,还在明军中有很高的威望,并且他在藩国的职权,早就超过了“列爵不临民”的规定。
到朱元璋晚年,他曾与朱允炆讨论过藩王实力太强这个问题,朱允炆建议他削藩,但他拿不定主意,此事只能作罢。
朱元璋去世的时候,还在为藩王问题苦恼,为此他下发了一份遗诏,他当时是这么说的:
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
大意是,藩王不奉召不能入京,王国文武官员,只能听朝廷的命令。
按道理来说,朱元璋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藩王们这会应该老实了吧,但这难不倒朱棣,因为朱棣在朱元璋的另一份作品,也就是《皇明祖训》中找到了突破口,后来他就是以此作为依据发起靖难之役的。
事实上,朱元璋去世的时候,朱棣并非做好造反的打算,当时他手上不过三卫共计一万余士卒,等到朱允炆开始削藩了,采取了一些措施,能够被朱棣直接指挥的将士,不过八百余人。
当然了,朱棣并不为这个问题担忧,因为当时北平周边的明朝军队,很多将领都是朱棣旧部,只要他振臂一呼,大多将领都会投靠他,只有少数将领是真正与他为敌的,后来事实也确实如此。
唯一一个问题是,朱棣将会以什么名义起兵,才会显得合法,这件事很关键,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如果以造反的名义起起兵,别人凭什么跟着他,他又怎么发展壮大呢?
最后,聪明的朱棣想到了一个借口,也就是前文说到的《皇明祖训》,朱元璋在书中写了这么一句话: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
朱元璋说,朝中如果有奸臣,藩王是可以举兵讨伐的,也就是所谓的清君侧。
这就让朱棣找到了借口,因为当时朱允炆重用齐泰、黄子澄等人,实施削藩政策,废掉了周、齐、湘、代、岷等几位藩王,湘王朱柏还自焚而死,这显然与朱元璋的分封制政策是不相符的,因此他可以以铲除齐泰、黄子澄等奸臣为由,为国靖难。
这个理由妙就妙在,朱棣没有说朱允炆有什么过错,因为朱允炆是皇帝,即使有过错,他也是不能讨伐的;他是说建文帝的臣子齐泰、黄子澄等人是奸臣,是他们教唆建文帝削藩的,因此可以讨伐,也就是所谓的清君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