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也正因为有着同甘苦共患难的感情,朱元璋在登基后,对马皇后依旧是恩爱如初,在很多重要的决策上,马皇后都能提出正确的意见并影响朱元璋。
不仅如此,马皇后生性善良,无论是对于后宫嫔妃,亦或是非己出的皇子,都一视同仁,仁爱有加,同时,马皇后对于大臣也是极为维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言。
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母仪天下,慈德昭彰。--《明史》
而对于朱元璋的众多皇子们,马皇后更像是一个慈祥但又威严的大家长,所有的皇子对他均是极为服帖,至于忤逆,那根本就不存在。
正是因为马皇后极大的威信,因此在明初几乎所有人对他都是敬爱有加,所以,如果马皇后在世的话,就根本不会发生靖难这种事情。
朱棣发动靖难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削藩这件事情上急于求成,直接将朱棣逼上了死路,这种情况之下,如何不反?
但马皇后若是在,就不存在这种问题。
首先,假设朱允炆仍旧顺利的登上皇位,成为一国之主,那么他的得位,是名正言顺的,这一点毋庸置疑,马皇后也会全力支持朱允炆稳定统治。
而削藩,在马皇后的坐镇下,也会顺利进行,所有藩王不会因此有什么心不甘情不愿的想法。
但是马皇后会在削藩的执行过程中,采取较为温和的方式,无论是降低藩王护卫数量也好,还是把他们统一弄到京城管理也罢,亦或是将藩王的嫡长子留在京城,让其投鼠忌器等诸多方法,总而言之,至少不会直接真刀真枪的直接削藩。
这样一来,藩王们鉴于马皇后的威严,也就不会有激烈抵抗的情况出现,削藩可能不会马上到位,但是至少能够正常推进。
既然能够削藩,那也就不存在朱棣造反的可能性了。
其次,即使是削藩遇到阻力,朱棣仍旧冒天下之大不韪,意图谋反,如果马皇后在世,那么他的谋反,就是典型的无根之水。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起兵造反,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能搞定的事情,中间需要大量的人才能完成,比如将领、谋士、士兵等等。
但这些都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之下,就是这些人愿意跟着朱棣冒这个风险。
造反这种事情,不是请客吃饭,虽然回报高,但是同样的,风险也极大,搞不好就是全家抄斩、祸灭九族,因此,造反是需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的。
跟着朱棣造反的人,虽然是燕王的属下,但是均是大明的臣子,如果马皇后登高一呼,按照她的影响力,虽说不能让所有人都放下武器投降,但至少也会让朱棣的造反力量薄弱一些。
同时,如果到了不死不休的程度,马皇后肯定是要保朱允炆的,那么她就会号召全国的力量来围剿朱棣,这个时候,在朝廷有明确态度的情况下,朱棣所面临的抵抗压力就会陡然而赠,别说打进南京,能不能打出北京还是个问题。
最后,就是所谓的“名不正言不顺”,朱棣起兵的理由是什么?是皇帝身边有奸佞,因此才借助《皇明祖训》中的一条“清君侧”,名正言顺的起兵。
“朝无正臣,内有奸佞,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皇明祖训》
但如果马皇后在的话,朱棣这场自导自演的战争就完全没有能够立住脚的理由,哪里有奸佞?谁不是正臣?
削藩是朝廷的举措,作为臣子是要遵守执行的,并且前文也讲过,马皇后会采取较为温和的措施来进行,既然大部分人都支持,那么也就不存在什么“朝无正臣,内有奸佞”的事情了。
因此,朱棣发起这场所谓的“靖难”战争,其正义性以及合法性也就荡然无存,并且朱棣对此连辩解的权力都没有,更重要的是,朱棣名不正言不顺,发动战争就是明显的是篡位的行为,到时候被天下人围而攻之,是必然的结果。
总而言之,如果马皇后在朱允炆登基后依然健在的话,包括削藩、靖难等这种事情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种局面,而朱棣,也不敢在马皇后在世的情况下,还冒天下之大不韪造反篡位。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