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过了三年,马皇后大概率也不会支持削藩,因为这是朱元璋推行的国策,各地藩王又都是她的儿子(她是嫡母,古代嫡母大于生母),她绝不容许削藩这种事发生。
总之,主要马皇后还活着,明朝就会像朱元璋执政时期一样和平,朱允炆不会削藩,朱棣也不会造反,所有矛盾会继续藏在暗处,不会有爆发的可能,直到马皇后去世为止。
如果马皇后还活着,就是给朱老四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因此,靖难之役也就不会发生。

公元1398年,刚过“皇帝实习期”的建文帝朱允炆,迫不及待的发动了削藩行动,在经过“大刀阔斧”的一顿操作后,将原本朱元璋赐封的藩王们搞得鸡犬不宁,甚至还闹出了人命。
在削藩的过程中,就藩于荆州的湘王朱柏被人诬告意图谋反,朱允炆派兵捉拿,朱柏不堪受辱,将妻儿召集到一起,紧闭宫门,自焚而死。
在解决掉几个威胁不大的藩王后,朱允炆将矛头对准了最终的目标,也就是他极为忌惮的藩王之一,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
在朱允炆的苦苦相逼之下,朱棣经过几轮的深思熟虑,最终活下去的欲望占据了上风,在和黑衣宰相姚广孝翻阅浩瀚的大明律法后,找出来一个“清君侧”的由头,正式发动靖难之役。
从建文元年一直到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最终成功的打进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在皇宫内放火后不知所踪,朱棣登基,是为永乐大帝。
靖难之役是明初的一场皇权争夺的战役,由于朱允炆削藩的操之过急,导致燕王朱棣为了活命而造反,最终朱棣取代了朱允炆,成为大明第三任皇帝。
朱棣之所以敢造反,除了为了活命之外,最重要的是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已经驾崩,同时能够抗衡和管控朱棣的人基本没有,完全没有人能够压制住他,因此他才敢发动战争。
除了朱元璋这个令朱棣惧怕的严父驾崩之外,被朱棣追着认亲妈的马皇后也早在朱元璋之前去世。

马皇后原名马秀英,是明太祖的原配夫人,她和朱元璋的结合,完全是两个同病相怜的走到一起。
马皇后的父亲,和元末时期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是至交,在其临终时,将还是少女的马皇后托付给好友郭子兴,成为了郭子兴府上的一个侍女。
无亲少靠,一个半大姑娘只得每日里低头干活,当侍女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人脸色,受人斥责那是常有的事,总而言之,日子过得并不舒心。
如果没有后来朱元璋的投奔,估计马皇后最多也是在年龄大了之后,随便被嫁出去,了此一生。
公元1353年,走投无路的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起先还差点被当作奸细杀掉,郭子兴看他面貌清奇,孔武有力,就召他为自己的亲兵,至此,朱元璋正式加入起义军。
略通文墨,且颇有计谋的朱元璋,很快在军中站住了脚,由于战功,从一个亲兵被提拔成小队长,并且逐步得到了郭子兴的信任。
为笼络朱元璋为自己效死力,郭子兴就收朱元璋为义子,这种看到青年才俊就收义子的行为,在元末时期非常的流行,就朱元璋本人,在后期所收的义子数量,就达到了二十多人,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将这些有潜力的人,收之麾下,以供己用。
而为了进一步拉拢朱元璋,郭子兴与夫人一合计,就准备将老友马公之女,也就是马皇后许配给朱元璋。
用一个无足轻重的侍女,来将朱元璋死死的捆在自己的战船上,还能不负老友之托,郭子兴可谓是一箭三雕。
虽然对于郭子兴来说,这两个年轻人走到一起并不让他有什么损失,但对于朱元璋和马皇后来说,那意义就大不同了。
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当时的世上,已经没有亲人能让他们依靠,孤苦伶仃说的就是他们,因此,两个陌生的人走到一起,组成了一个小家庭,双方对于这一切,可以说是极为珍惜。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一生,若说与谁感情最好,那马皇后必须是第一位,因为在朱元璋还未发迹之时,马皇后就视朱元璋为天。
某次,因为朱元璋得罪了郭子兴,被罚禁闭,并且不得吃喝,自己丈夫被关小黑屋还没吃的,让马皇后万分焦急,于是,冒险偷偷的烙大饼,想去送给丈夫。
但途中被郭子兴的夫人遇到,为了不被发现,马皇后将滚烫的烙饼藏在怀中,以至于在送到朱元璋面前时,胸口的肉都被烫熟,扯下来一大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