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李世民和朱棣都不是长子,但都非常有野心。由于他们的父亲对待他们的态度和方式都不一样,这也导致,他们一个敢在父亲在位时造反,一个只敢在侄子面前造反。
延伸一下:
朱棣坐在皇位上,对儿子的教育,可谓是跟朱元璋完全不同,往跪在地上的儿子扔了一根刺条,说:接住这根刺条。朱棣的儿子回答:有刺。朱棣说:你要想稳坐天下的皇位,就必须铲除上面的刺。朱棣的儿子一听,用双手一接,鲜血直冒:父皇,儿臣接住了。朱棣欣慰道:好!好!好!
从这个故事你也能看出,朱棣坐上皇位,那真是自己把反对他的人全杀,双手沾满了血。

朱标就不同,全是父亲朱元璋替他干的,朱标只需要伸手就能拿到,完全不用沾血。但是,结果你也看到了,做皇帝没有一个不是心狠手辣的,不然这皇位你还真坐不上,也坐不稳。
朱棣登上皇位可比李世民辛苦很多,但是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就要看个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简单来说,是因为这两对父子的权力结构完全不同。
先来看李渊父子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很少杀功臣,为什么?因为他就是大唐最大的功臣之一,其他如李靖、李绩、尉迟敬德等,不是他的友军就是他的属军,都算是队友。
论开国战争,不存在功劳甩开李世民几条街的将领,最多只有跟他差不多的,相对而言,李渊这个皇帝的威信就差多了,毕竟就算是长期坐镇后方的李建成也打过仗,李渊除了起兵那会直接管过军事,其余时候几乎一直是坐在长安城。
长期的功勋积累,使得李世民在朝堂内外的影响力巨大,我们来看玄武门之变前房玄龄给李世民的建议:“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
“当承大业”,怎么承大业,杀了李建成,等李渊立自己为太子?扯谈,李世民的终极目标就是李渊,杀李建成是顺带的,如果那天早上李建成不来,李世民也不可能会停止自己的行动,只不过会跳过杀兄这一环节,直接逼父,搞不好还能弑君。
枪杆子里出政权,李世民敢于发动政变,原因就是他掌握了皇宫的枪杆子,禁军已为其所用。
按照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李世民进玄武门只带了十几个人,就凭这十几个人他能造反?而且就算是十几个人,他是怎么带武器进去的?
史书给出的答案是收买了守卫,其实李世民不仅收买了守卫,皇宫宿卫也已经成了他的人,在尉迟敬德逼宫李渊那会,东宫和齐王府的卫兵已经听说政变,向皇城发起进攻,《资治通鉴》的记载是“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
本应保护李渊的宿卫却跟秦王府的军队联合,在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而李渊正对着全副武装、一身鲜血的尉迟敬德。
李世民是优秀的政治家,而政治家很少做毫无胜算的事,我们觉得李世民发动政变是危急之下不得已而为之,实际上他在背后做了非常多的动作。玄武门之变第二天,李世民就已经掌控了朝廷,并用最快的速度大换血,同时镇压住关东地区可能出现的叛乱。
三个月后,换血完毕,李渊退位。
再看朱元璋父子
朱棣跟李世民的最大差距在于年龄,李渊起兵造反的时候,李世民18岁,参与了其后唐王朝建立和统一过程中的绝大多数大规模军事行动;而朱元璋造反的时候,朱棣可能还在地府没投胎,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的时候,朱棣也才9岁而已,开国战争跟他毫无关系,即便是之后的北伐北元,朱棣也是在看。
直到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17岁了,才被朱元璋派回老家凤阳体验生活。四年后,朱棣朱棣就藩燕京北平,这才开始参与明朝的北方军事活动。
朱棣的军事战果也是很辉煌的,两次率师北征,招降蒙古乃儿不花,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在北方军队中颇有影响,但也只是有影响而已,而且只局限于北方军队,从她日后造反的支持度来看,这种影响并不能让北方军队全都为他卖命,不一起来揍他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