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论功行赏,为什么萧何排第一,张良却只分到又穷又小的留县?
这正是张良的高明之处。
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与项羽之间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于以刘邦全面胜利而结束,项羽兵败,自刎于乌江。
随着刘邦的胜利,其麾下的大臣们也开始了对其劝进,最终在当年二月,刘邦登基称帝。
自此,大汉王朝建立,而在不久后,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庆功大典,席间大封群臣,曾经跟随他出生入死的一帮老兄弟,个个都封王进爵,成了大汉朝的新贵。
比如萧何,论功行赏被刘邦排在了第一,不仅被封为“酂侯”,同时受封的食邑数量,也位居首位。
还有韩信、曹参、夏侯婴等一帮为刘邦出生入死的文臣武将,均受赏颇丰。
不过在这其中,作为刘邦重要谋士,同时也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虽说也封了一个“列侯”的爵位,但他的封地却只是相对较小的留县,同时,他受封的食邑,数量上也比萧何等不少。
那么,落了个如此“可怜”地封赏,难道是因为张良的功劳不如萧何,所以刘邦才对他这么“吝啬”的吗?
当然不是,刘邦虽说把萧何定为“首功”,但张良为大汉所立下的功劳,丝毫不比萧何差。
张良之于汉朝的功劳,不在于他打了几场胜仗,而是在于他能在几个关键的节点上,帮助刘邦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和决定。
比如彭城之战后,因大败而心灰意冷的刘邦,正是在张良的奇谋助力下,才得以走出困局。
这件事还得从彭城之战说起,在公元前205年前后,刘邦接连收降了诸如常山王张耳、魏王豹等五个诸侯的势力,因此当时刘邦麾下的兵力,一度达到了近六十万之多。
有了这么多兵,当然是去干项羽,所以,趁着项羽正集中兵力,猛捶田荣的机会,刘邦果断出兵直取彭城。
最终,彭城被刘邦顺利拿下,但胜利之后,刘邦却开始有点飘了。
这一飘不要紧,直接给了项羽一个机会,项羽趁机回军,带领三万人直奔彭城,并且,凭借这三万人,硬是将刘邦的近六十万联军打得几近全军覆没。
之后,原本已经归降的诸侯们,纷纷见风使舵投靠了项羽,而最终,刘邦不得不丢下老父、妻儿,仅带着张良等十几个人狼狈逃走。
这次失败,可以说是刘邦此生中经历的最大一次失败,几乎是将他打回了原型,因此,逃出生天的刘邦在当时可谓是万念俱灰。
甚至,当时他都有了舍弃关东的想法。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张良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让他从极端的劣势中扭转了过来,这个主意,就是著名的“下邑奇谋”。
张良具体的思路,就是利用九江王英布以及彭越对项羽的不满,以利而诱之(即捐出关东地区),然后让他们为刘邦所用。
同时,张良又提出,刘邦的手下中,唯有韩信“可属大事”,所以,既然有心把关东捐出去,那么就算韩信一份。
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指英布)......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史记》
归纳一下,张良的整体思路就是,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资源,来牵制和消耗项羽的楚军,让更多的力量结合在一起,共同去攻打项羽。
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一个由刘邦牵头组成的军事联盟逐渐形成,即刘邦、英布、彭越以及韩信,而这个军事联盟不仅让刘邦在战略上又被动变为主动,同时也让项羽陷入因为多线作战导致的疲于应付之中。
最终,也是靠着英布、彭越以及韩信,刘邦才得以彻底击溃项羽。
毫不夸张地说,“下邑奇谋”在刘邦的创业历程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同时也为楚汉之争中,刘邦最终胜利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而当时能站在更高角度,一眼看穿全局,并抓住核心要点的人,正是张良。
到了公元前204年冬天,张良又一次用极富有远见的思路,帮助刘邦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政治失误,同时也为日后大汉王朝一统减少了诸多麻烦和阻力。
当时,刘邦已经派人说服英布反楚,同时又联络了彭越扰楚后方,与此同时,得到信任和重用的韩信也在大力开拓北方战场,攻魏,破代,灭赵,总之给项羽带去了不少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