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论功行赏,为什么萧何排第一,张良却只分到又穷又小的留县?
张良虽然后来身体不太好,他年轻的时候可不一样,作为家族的组长,他接受了非常严格的军事训练,所以刺杀秦始皇失败之后张良开始了一段游侠的生涯,那么作为这样一个人,应该在二三十岁的时候至少有一个儿子了,也许张不疑就是这期间出生的。
但是这有一个疑问,在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张良的儿子张不疑的年龄应该40岁左右,楚汉相争的时候他应该有机会在军中效力,那么也就没有必要继承张良的爵位,自己立的功就已经能够封侯了。
所以,第一种可能性比较小。
- 第2种可能,年龄也许和刘如意差不多大。
张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向秦始皇报仇散尽家财,自己也被迫流亡,过了很长时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期间他很难会娶妻生子在一个地方安安稳稳的。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张良就拉起了一队五,然后开始为重建韩国奔走,直到韩王被项羽杀掉,他自己也受到牵连,被迫从项羽逃走去投奔刘邦,这期间恐怕就算是他娶妻生子也很难逃出项羽的毒手。
对于张良来说,直到最后一次回到刘邦身边才得到了一个比较安稳的生活,期间才有可能娶妻生子。
也就是说,张良长子张不疑很有可能是楚汉相争期间出生的,应该年龄跟同样在楚汉相争期间出生的刘如意差不多大,还是个孩子。
所以,张良就需要为自己这个处于孩童时期的儿子找一个比较安定的封地。
留县这个地方不大,但是富饶,足可以让张良的子孙作为富家翁一代一代传下去。
同时,留县远离长安政治中心,也很难参与到朝廷的斗争中去,孩子只要不作就可以一代一代的传承。
可是张良千算万算最后还是百密一疏,在公元前175年,也就是汉文帝时期,张不疑竟然犯下了不敬之罪,被判处死刑,爵位也被掠夺。
而犯的罪竟然是和太子东宫司门之官谋杀原来楚国的旧贵族,可见张良这个儿子性格正好跟他相反,喜欢到处瞎掺和,结果害了自己全家。
苍茫大地依次回答,萧何功排第一原因如下:
一、正像刘邦谈论诸臣功劳时以打猎打比方的,群臣是猎狗,而萧何是猎人,猎人的功劳是发现野兽的踪迹,提示猎取的目标,功劳在诸臣之上;萧何宗族几十人追随刘邦在前线拼命,他的家族式忠诚是群臣无法相比的。具体分析如下:
A、萧何月下追韩信,奠定了刘氏集团胜利的顶级人才基础。
韩信从治粟都尉,在萧何的直接推荐下破格成了大将军,韩信执掌帅印后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灭赵、灭魏、灭齐,一路狂飙突进,最后还在垓下灭了项羽。没有韩信,刘邦集团还要在黑暗中多摸索许多年!
B、在韩信未到帅位前,萧何作为刘邦的主要谋臣之一,在刘邦从沛县起兵到袭取秦都咸阳,也有参谋大功。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对项羽大规模进军行动肯定也与萧何不谋而合,刘邦应该也征求了萧何的意见,萧何与韩信进军方向等重大军事问题上应该是英雄所见略同。
C、楚汉对峙五年,作为项羽多年的手下败将,刘邦经常被项羽打得满地找牙,刘邦失军亡众,只身逃亡也有多次。然而萧何长期镇守关中,常常自觉从关中动辄派几万几万的军队充实前线,从关中水路源源不断地往荥阳前线运粮,简言之萧何是整场战争优秀的后勤总司令。
D、萧何不仅对刘邦竭尽忠诚,还调动整个宗族几十人开赴前线,既做人质,又做炮灰,感动得刘邦泪奔。
E、萧何和老大刘邦私交甚厚。
高祖作为沛县的小流氓小混混时,萧何多次以吏职保护他,刘邦以官吏身份到咸阳服役,县吏都送路费三百钱,而萧何送五百钱。开国后,为这刘邦加封二千户。
当年在沛县乘乱起兵时,两人就狼狈为奸,干掉县令,萧何力推地位原低于自己的刘邦上位。
萧何跟刘邦攻入咸阳时,刘邦忙着睡宫女,将领们忙着奔向府库分取财产,萧何却进秦宫收取律令图书,使刘邦后来征战,对各地地形、户籍等有了全面了解,他是刘邦的铁哥们加模范大管家。
二、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和萧何、韩信齐名,才华出众,功勋卓著。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本来刘邦让他在齐国自选三万户为封邑。他封在留县,是他低调、夹着尾巴做人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