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闰二月,“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说的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2023年是两个春天?
先来看一下,2022年阴历和阳历之间到底差多久。
今天是阴历的九月十五,阳历的10月10日。
农历的9月属于小月,共计29天。阳历的9月也属于小月,共计30天。
如果按照阴阳历重合的日期来说,比如说农历九月十五,阳历也应该是9月15号,但是二者却相差了25天的时间。这几乎接近一个月的时间,其实在今年的一二月份几乎是相差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所以现在已经到了第4年相差近一个月的时间,也就是2023年闰月。由于这次阴历和阳历相差的时间比较短一些,仅仅为25天,农历的2月一般是28天,或者29天。这样闰2月就能够阴阳历几乎平和调整。
2023年立春的日子为2月4号,2024年立春的日子也为2月4号。立春是我国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第1个节气,立春到来说明春天来了。按照我国农历法来说,只有到了立春节气,一年才是真正开始的时候。
立春的日子一般是在2月4号到6号之间,但是2023年立春和2024年立春的日子都是2月4号。而两年立春的农历日子却在同一年,也就是在农历2023年历当中。
2023年立春的日子为农历2023年正月十四,2024年立春的日子为农历2023年腊月二十五。农历2024年没有立春的日子,所以2024年又是无春年,2023年是双唇炎。

俗话说“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这么说?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也是生命复苏的日子,春天到来,百花盛开,草木发芽,种下了春的希望。
一年当中有两个立春的日子,说明冬天比较短。因为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而一年当中却出现了两个立春节气,这是必然,冬天要短,暖和的时间要长一些。
由于一年当中暖和的时间较长,这就出现了植物生长周期长,粮食就会获得大丰收。因为生长周期长了,利于果实植物脂肪、植物淀粉和植物糖分的吸收和积累,也有足够的时间让植物接触成熟的果实。
再比如说一年24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运行的规律制定的。也表示这一年春播,夏季管理,秋季收获,冬季收藏的主要农事。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没有变,只是农历年延长了19天,阳历年的时间还没有变,这相应的就等于延长了春夏秋冬。
自古以来,农民就是靠种地养活自己靠种地,收获庄稼换钱。只有粮食或者大丰收,农民才能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农历年闰月对于农作物生长是非常有利的,也预示着是一个丰收之年,因此黄土变成了金。

当然,现在农民不再靠种地作为家庭的主要收入需要,外出打工赚钱,或者是自主创业获得额外的收入,也作为了家庭的主要收入。现在人们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全国都已经脱贫,现在要的是提高物质文化生活,丰富精神生活,也就是享受人生,提高生活的质量。
农村谚语“双春加一冬,无被暖烘烘”,意思是说一年当中有两个立春节气,中间夹着一个冬天,这样冬天就非常的暖和,甚至冬天不用盖被子也暖和,也就属于暖冬。
综上所述,2023年闰二月,而且是两春夹一冬的年景,预示着来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看了一下日历,2023年2月20日进入农历二月,3月22日又多了一个农历二月,即闰二月。其中3月21日是春分,那么以此推算,2023年闰二月,确实存在“两春夹一冬”的现象。
“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如果出现了“两春夹一冬”,那么这一年就会有好收成。农作物大丰收了,对老百姓来说可不就是实实在在的“黄金”嘛。
那么,这有科学依据吗?

众所周知,如果冬天的天气冷一些,对农民来说是件好事。因为这样可以把地里的那些病虫害都给冻死了,那么种下去的庄稼肯定会丰收,这就是所谓的“瑞雪兆丰年”。
所以2023年出现了闰二月,相对应的冬天就延长了,病虫害也会被冻死,那么农民实现“黄土变成金”的梦想,概率就大为提高。
当然农作物的丰收还依靠方方面面的因素,农民不能仅以此作为依据来种庄稼,要依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