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闰二月,“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说的是什么意思?

坚持原创,我是烟斗的传说,欢迎交流关注。
2023年闰二月,也就是老百姓说的,这一年里要连续过两个二月。

由于过去人们都是按农历计年法,来计算年月日的,公历或阳历计年法,也只是在近代才开始推广使用的。所以,这些流传下来的农事谚语,只要提到节气或日历的说法,都是按农历来说的。
明年,也就是2023年,立春交节日是在正月十四,也就是阳历的2月4日。而到了腊月廿五这天,又是下一年度(2024年)的立春之日。所以,2023年就是一个双春年。
“两春夹一冬”,也就是说2023年的冬季,被两头的立春夹在中间。

那又为啥说“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呢?
意思是说,每当遇到“两春夹一冬”的年份,往往在这一年里年景较好,风调雨顺,不会有大的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种植来说,就是种啥啥都丰收。这样一来,农民就会把每一寸闲置土地都利用起来,不管是旱地还是水田,即使山岭薄地也都种上应时的庄稼,真正做到了寸土寸金。

好年景带来好的丰收景象,无论是夏季作物,还是秋季粮果,都会颗颗饱满,籽粒归仓,这也就是谚语中说的“黄土变成金”。
2023年为癸卯兔年,兔年逢双春,在民俗文化中,被认为是一个丰收之年,故有“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之说”,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其准确度又如何呢?化繁为简,现简单分析如下。

双春年大家并不陌生,较近的2017年和2020年就是双春年,为什么会产生双春年呢?
双春年一般在闰月年份出现,如按正常月份的话,农历年中有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在循环更换一轮后,再进入下一年的节气循环更换中。由于有闰月的存在,则使下一年的立春节气不得不出现在这一年的尾巴上,因此,就出现了双春年这个现象。

那么,“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的说法又是什么竟思呢?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代表着丰收的希望。因此,在国人心中,春季是美好的象征,故大家都认为,双春之年有好上加好,锦上添花之义,认为双春之年会风调雨顺,必是农业大丰收之年,这就是双春夹一冬,黄土变成说法的由来。而对无春年,看法则比较消极,认为是不宜婚嫁的“寡妇年”。

有人认为由于闰月的双春年原因,这年的冬季会变得很冷,会冻死害虫,减少虫害,这种说法有点的牵强,为什么呢?因为闰月不闰季,闰月是不会打乱季节的更替,因此,与天气的冷暖无关。另外,也有“双春夹一冬,冬天暖烘烘”之说,依这种说法,岂不与双春之年是寒冬相矛盾。

综上所叙,“双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的说法,一应是广大农民对庄稼丰收的美好愿望,别无他意。大家若不信,可看看2017年和2020年这两个双春年,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神奇。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