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是亡国太后,弄丢了大清王朝,为何死后赢得国人尊重?
裕隆皇后是清朝亡国的第一责任者,因为溥仪年幼,退位诏令也只由裕隆皇后公布,裕隆皇后从人物关系来看,其实是慈禧的侄女,光绪的表姐,但从慈禧的政治安排来看,光绪的皇后也就是表姐与表兄弟结婚了。 这桩婚姻单纯的她最初面临的是“南北议和”。
当许多王公大臣反对清帝退位时,裕隆皇后表现出大局观,当国家破产时已经无能为力了。 也许是拯救苍生的唯一途径,所以她下定决心公布了《清帝逊位诏书》。 她说出了那句“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这句话可能也让人联想到崇祯皇帝在上吊之前在龙袍上写的“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亡国的支配者最后一句话其言也善吧。 裕隆皇后于1913年去世。 这位被裕隆太后提拔的投机者率先臂带黑纱,举哀致祭。既然总统都带头哀悼了,那么随之而来的则是全国性的哀悼行为。民国政府命令全国降半旗哀悼,文武官穿孝二十七日,在召开国民哀悼大会的参议院休会、军政各界要人致电“逊清小朝廷”哀悼的同时,各报赞美裕隆皇太后对大局观的贡献。
应全国各地追悼裕隆皇太后的驻外使馆相继参加了民国政府举办的追悼会,放下大使馆的半旗表示哀悼。 裕隆皇太后死后取得的国人尊重是因为她有平民的善心,更尊重来自民国政府这位成功者的宣传,更难填饱平民的肚子,有又能有多少人知道裕隆太后的那句“天下太平就好”
或许这就是真正的原因吧!




民国二年(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据史书记载,隆裕太后患病后,胸腹隆然高起,日渐肿胀。
当时的脉案是这样写的:“皇太后脉息左寸关浮散,尺部如丝。症势垂危,痰壅愈盛,再勉拟生脉化痰之法以冀万一。”
以现代医学来判断,隆裕太后的症状像是肝病引发的腹水,后世说她心情抑郁,脾胃不和,肝气郁积,郁郁而终不无道理。
隆裕太后过世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与光绪皇帝合葬崇陵。
宽惠慎哲协天保圣,的确是她一生真实的写照,但盖棺定论世人唏嘘的背后,却是一个命运错位,半生凄凉的可怜女子。
她是慈禧弟弟桂祥的女儿,从小出入禁宫,与光绪早早认识,但光绪皇帝从没有喜欢过这位大他三岁的姨表姐,可以说,从结婚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悲剧。
她没有秀丽的外表,也没有性感的身材,
据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中描述,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
正因为这些原因,就连姑妈慈禧太后对她也不满意,玩伴们更是送给她一个绰号:大木头。
但她是慈禧太后的侄女,特殊的身世把她变成一枚棋子,任人摆布。
二十一岁,依然待字闺中,坐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只因为姑妈想把她嫁给皇帝,以监视这个蠢蠢欲动、意欲亲政的外甥,纵然这个外甥更喜欢活泼灵动的珍妃。
姑妈的话就是天条律令,无论光绪还是隆裕,都没有反抗的余地,就这样,他们成婚了。
大婚那天,紫禁城突起大火,烧毁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门。箭在弦上的慈禧断然决定,婚礼如期举行,而北京城的能工巧匠们,硬是连夜在火场搭出一个几可乱真的太和门。
结了婚,拜了天地,看似尘埃落定,却是一切悲剧的开始。
光绪根本不爱她,相传洞房花烛之夜,面对含苞待放的表姐,光绪大哭说道:姐姐,我永远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为难啊!
精神上为难,肉体上也为难,因为幼时的放纵,光绪落下了早泄遗精的毛病,久治不愈,隆裕自然更加被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