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是亡国太后,弄丢了大清王朝,为何死后赢得国人尊重?

隆裕太后何许人也?
隆裕太后是光绪的原配皇后——孝定皇后,满洲镶黄旗,慈禧太后的弟弟桂详之女。官方历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她的名字,后来,著名的“德龄公主”以及孝定皇后的后人称她“静芬”,多数人也就逐渐默认“静芬”是她的名字。
光绪是慈禧的妹妹所生,静芬是慈禧的弟弟所生,比光绪大三岁,因此,他俩也是表姐弟。
1888年,光绪已经十八岁了,这在清朝皇室属于绝对“晚婚”的年龄,但他却没有选妃。究其原因,还是慈禧暗中作祟。因为光绪一旦结婚,就意味着成年,成年的皇帝要亲政,慈禧就要归政。权力欲极强的慈禧,自然不愿意退出权力舞台。她要为将来做打算,即使光绪亲政,还是要由她说了算。

慈禧本人是从普通妃嫔逐渐爬起来的,她深知后宫对皇帝的影响力。而要控制光绪,巩固自己的权力,安排一个“靠谱”的皇后至关重要。
早在光绪刚入宫时,慈禧已经开始布局其婚事。当时,慈禧安排静芬入宫,与小光绪一同玩耍,企图让他们从小就能建立青梅竹马的感情。“光绪只向静芬看了一眼,心上便老大不高兴。他觉得这个小女孩绝对不是理想中的同伴。”慈禧的这种安排,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但是,看不上归看不上。对于那些乾纲独断的帝王来说,可以自由选择皇后。光绪呢?作为一个傀儡,从小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下,性格懦弱,在婚姻问题根本没有自主权。

慈禧利用自己的权威、祖宗家法与孝道,将光绪与静芬“捆绑”到一起。她这么做,与推迟光绪婚姻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权:
一、亲上加亲,可以让光绪更加听长辈的话;
二、将亲侄女立为皇后,无异于在光绪身边安插一个“监控器”。光绪的一举一动,都能被慈禧掌控,尤其是归政后退居颐和园,及时了解光绪动向尤为重要。
在早已“内定”人选的前提下,慈禧亲自主持“选后”活动,安排了一场纯粹的政治婚姻。这场活动中,当事人光绪和静芬并不愉快。
静芬是叶赫那拉氏家族,是“后党”成员,事事都与慈禧一致,与光绪唱反调。他们明为夫妻,实际上同床异梦,甚至是政敌。本就没有感情,加上立场不同,导致静芬从未得到光绪宠爱,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光绪去世。

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隆裕太后被迫做了一件好事
1908年,光绪去世,第二天,慈禧也跟着去了。当时,静芬仅仅四十一岁,被尊为隆裕太后,取得相当一部分的清廷权力。
隆裕太后本想效法慈禧垂帘听政,但她实在庸碌无为,魄力、才干远不如慈禧。隆裕太后未能如愿,心中不快,因而迁怒于摄政王,对载沣执政期间的朝政横加指责,多次掣肘,间接给了外部力量(孙、黄等人)发展的机会。

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都督相继宣布独立。清廷失去半壁江山,形势岌岌可危,隆裕太后毫无主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清廷只好请袁大头出山,并给予他军政全权。
老袁是一位老江湖,深喑纵横之道,他一面利用清廷的武装力量要挟南方各省;一面以南方势大为由,逼迫清帝退位。此外,老袁还外贿奕劻、那桐等重臣,内贿宫廷太监小德张,利用他们向隆裕太后施加压力。
关于退位问题,清廷召开多次御前会议讨论。会上理解争论,意见始终没有统一。隆裕太后不知所措,除了抱着宣统哭以外,别无他法。
为了保住清廷,隆裕太后尽力拉拢袁大头,还特地封其为一等侯,使他效忠朝廷。老袁虽然接受了“甜头”,但他不仅没有忠于清廷的打算,反而软硬兼施加紧逼宫,一边联合北洋将领威胁清廷,一边以“优待条件”为诱饵。隆裕太后无路可走,被迫接受退位的条件。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发布懿旨,宣布清帝退位。不管她是否处于自愿,持续了两百六十八年的大清王朝,在她手里宣告结束,客观上缓和了当时剑拔弩张的形势,也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因此,隆裕太后去世时,朝野都比较重视,其葬礼也算庄严隆重。老袁下令降半旗致哀,文武百官穿孝二十七日,在京的王公、要员参加祭典者达三百多人;向清廷发唁电者不计其数,副总黎元洪还称赞隆裕太后“德至功高,女中尧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