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是亡国太后,弄丢了大清王朝,为何死后赢得国人尊重?

“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裕隆皇太后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载沣才被迫辞去摄政王的职位,也是从此时开始,裕隆太后成为大清王朝最后的实际责任人。而她第一个要面对的则是“南北议和”,因为南方各省已经宣布脱离清庭独立了,裕隆太后则全权委托袁世凯主持,唐绍仪为代表参与议和。而在谈及政权体制和清帝退位优待条款上,裕隆太后表现出了仁慈的一面,她并没有气急败坏的处理大臣们,而是说“你们办的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
“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裕隆皇太后
在诸多王公大臣反对清帝逊位共和的时候,裕隆太后则表现出了大局观,在国家破败不堪的时候,已经是无力回天了,共和也许是拯救苍生的唯一出路,因此她是坚定了决心颁布《清帝逊位诏书》的。与此同时,她说出了那句“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此话也让人联想到崇祯皇帝上吊前于龙袍上写下的“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这也许就是亡国统治者最后的其言也善吧。
国葬的背后
裕隆太后是1913年去世的,根据《清史稿》所载,她是下诏逊位后郁闷至病而亡,也一点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祖宗的基业是在她的手上丢失的。并且当袁世凯为其办生日宴会的时候,清室旧臣王公皆不恭贺,由此可见,那些清朝旧臣和宗室成员都视裕隆太后为罪人,避之而不及。这样的心里压力最终压垮了这位“丧权辱国”的大清皇太后。
隆裕太后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国帝运之末,开东亚民主之基。——吴景濂
但与清朝旧臣遗老相比较之下,民国新进权贵们相当积极的为裕隆太后哀悼,特别是大总统袁世凯,这位被裕隆太后提拔的投机者率先臂带黑纱,举哀致祭。既然总统都带头哀悼了,那么随之而来的则是全国性的哀悼行为。民国政府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天,举办国民哀悼大会;参议院休会,军政各界要员致电“逊清小朝廷”以示哀悼,并由参议院议长吴景濂提议,全国各地响应追悼裕隆皇太后;驻京外国使馆纷纷参加民国政府举办的追悼会,并降使馆半旗致哀。与此同时,各大报刊都在为裕隆皇太后的大局观和对于共和做出的贡献歌功颂德。
“德至功高,女中尧舜。”——黎元洪
前清遗老与民国新贵们对于裕隆皇太后的评价差别很大,作为大清朝的亡国责任人,裕隆太后是被定在了耻辱架上的。但对于民国来说,裕隆太后的大局观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是为民主共和做出杰出贡献的,而她所说的天下太平也体现了心存人民的善念,但她并不能预测出未来的局势会如何发展,窃取革命成果的袁世凯并没有共和之心,而随后的军阀混战带来的并不是天下太平,而是人间炼狱!
袁世凯政府所做的一切哀悼声势也都是按照清室优待条款里的“视为外国君主”而进行,只因孙中山说过“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袁世凯的这种“作秀”式的宣传无非是为了掩盖他即将暴露的野心。
裕隆皇太后死后赢得的国人尊重,是因为她有心系百姓的善念,但更多的尊重来自民国政府这一成功者的宣传,疾苦百姓中饱腹都难,又能有多少人知道裕隆太后的那句“天下太平就好”?要不是剪了辫子,恐怕百姓都不知道大清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