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是亡国太后,弄丢了大清王朝,为何死后赢得国人尊重?
冷酷的姑妈对此毫不在意,在她看来,监视光绪、掌控权力才是这个侄女最大的价值,至于她的婚姻幸福与否,与别人何干。
过了河的卒子,哪管生死,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那是女人的问题!
1895年戊戌变法的失败更是加剧了这场蓄谋已久的家庭矛盾,光绪被囚禁在赢台,隆裕虽然能够见他,但双方再无所言。
从此以后,隆裕就变成了紫禁城一个多余的人。
姑妈不待见她,丈夫不信任她,太监不尊重她,宫女不搭理她,那些大臣们,更是见都见不到她。
她就像一个幽灵,隐没在紫禁城的黄瓦红墙中。
花开花谢花满天,红香消断有谁怜!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谢人亡两不知!
1908年,姑妈丈夫相隔一天离世。
这个多余的人,摇身一变,成为名义上的最高权力者,大清国的皇太后!
恍惚间,她仿佛看到了一线生机,母慈子孝,天下大治,几十年的委屈、寂寞、生离死别都是值得的!
但1911年武昌的一声枪响,把她从幻梦中又拉了回来。
大清亡了。
那个曾经寄予厚望的汉人袁世凯跪在她的脚边,涕泪横流,所有人都知道他在演戏,但他那么的投入,让久居深宫的隆裕觉得,也许他真的是为了天下苍生。
她一生错位,皇后太后,俱是有名无实,但当大厦将倾,男人们避恐不及的耻辱一刻,她却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
“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
这是她对大臣说的原话,从一个羞答答的弱女子口中说出来,纵然大势所趋,依旧让人心酸不已。
1913年她的生日,袁世凯遣人以外国使节的礼仪拜见,满清宗室却多半回避,不肯入贺,一年前还人声鼎沸的御殿,此刻冷冷清清,比北京的天气还冷。
她就此一病不起。
1913年2月22日,她在痛苦和失落中死去,临行前,她对年幼无知的溥仪说道:
“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国已亡了,母又将死,汝尚茫然,奈何奈何?”
茫然、奈何,可能是她一生最无能为力的际遇,如今轮到她的过继儿子,何等凄凉。
她死了,世人却没有忘记她。
正是她懦弱中的果决,挽救了千万苍生的性命,孙中山说她:
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
女中尧舜,也是袁世凯为她上的挽联!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裕隆太后是被架上了清朝亡国的第一责任人,因为溥仪的年幼,逊位诏书也只能是裕隆太后来颁布,但这位太后确实是一位有大局观的女性,被民国政府喻为“女中尧舜”,但我并不认为裕隆太后去世后的全国性悼念是对她的尊重,这只不过是优待条款里该呈现出来的“作秀姿态”,尧舜之名对于民国政府是褒美之称,而对于大清太后来说,更多的是讽刺吧!
架上政治舞台
裕隆太后如果按照人物关系来看,实际上是慈禧的侄女,光绪的表姐,但出于慈禧的政治安排,被钦点为光绪的皇后,也就是说表姐嫁给了表弟。这桩婚姻就是单纯的政治安排,慈禧利用侄女监视光绪,光绪也非常明白这一点,因此光绪与裕隆太后的关系并不好,而众所周知的是光绪一生最宠爱珍妃,因此虽然掌领后宫的裕隆太后并不受待见,不仅皇帝不喜欢,又由于性格柔弱,也并没有达到慈禧所要的政治效果,因此慈禧也并不喜欢她。
1908年,光绪和慈禧前后脚离世,慈禧在遗诏中立三岁的溥仪为新帝,这才有了裕隆皇太后的垂帘听政。因为溥仪是载沣的亲儿子,所以裕隆皇太后与摄政王载沣是两个不同的权利集团,自进宫都不受待见的裕隆太后只能拉拢权贵和重臣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她就拉拢了大清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庆亲王弈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