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是亡国太后,弄丢了大清王朝,为何死后赢得国人尊重?
棍哥原创,侵权必究!
参考资料:《清史稿》、《翁同龢日记》、《中国末代皇太后裕隆的大丧》
谢谢邀请。
隆裕太后(1868年2月——1913年2月),本名叫做叶赫那拉·静芬,闺名叫喜子。她出生于北京,是满洲上三旗的镶黄旗人,清光绪皇帝的皇后,也是慈禧太后的侄女。

由于自己的外貌普通,而且性格保守,加之她与慈禧太后的关系,所以光绪皇帝从来都没有真正喜欢过隆裕,甚至都没有宠幸过她。可以说,隆裕太后的婚姻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交易。
1908年11月,统治大清朝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过世。一生贪恋权力的慈禧,在临终前指定醇亲王载沣三岁的儿子即皇帝位,也就是末代皇帝溥仪。同时,册立载沣为摄政王总理朝政。
为了防止载沣的专权,慈禧特意留下遗旨:
军国大事,摄政王当秉承隆裕太后意办理。
当时,满朝文武都纷纷担心,老的叶赫那拉氏过世后,这个新的叶赫那拉氏也会效仿姑母而实行垂帘听政。
但事实证明,朝臣们的顾虑是多余的。隆裕太后对自己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久居深宫,既没有政治经验,更没有慈禧的能力和手腕。所以,隆裕太后放政于摄政王,在国家大事上并没有指手副脚,太过于干涉。
1911年10月10日,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革命的浪潮席卷了全国。由此,标志着传承了260多年的满清王朝风雨飘摇,几乎到了寿终正寝的最后时刻。
紧接着,迫于无奈的摄政王载沣交出了权柄,不仅宣布解散了“皇族内阁”,更是任命了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全权负责国家的一切军政事务。从此开始,阴谋家袁世凯完全掌控了满清王朝的命脉。

1912年1月25日,处心积虑的袁世凯表面上为了结束南北之间的军事对峙,公开通电全国,宣称自己完全支持国家实行民主共和制。
袁世凯一边向清廷施压,一边又停止了军事行动,秘密同南方的革命党进行接触和谈判,谋求利益的最大化。
1912年2月,在袁世凯的主导下,南北和谈接近完成。在得到孙中山答应推举自己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保证后,袁世凯开始公开逼迫清帝退位,为自己早日成为大总统而积极铺路。
根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的回忆:
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泪,地上的红毯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也是满脸泪痕。
书中提到的这个粗胖老头子,就是正在向隆裕太后施压的袁世凯。
但是,顽固不化的满清王公贵族们,却誓死不从,表示要坚决抵抗,甚至不惜退守东北老巢,造成国家的分裂也在所不惜。
在千钧一发的危机时刻,隆裕太后显示了自己的远见卓识,力排众议地表示宣统帝可以退位。此举,既避免了继续流血冲突,又维护了国家疆域的统一。
当然,隆裕太后也通过积极的斡旋,尽力为皇室争取到了足够的优待条件,使得爱新觉罗能够体面的退出历史舞台。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宣统帝溥仪,在紫禁城举行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的一次朝会。朝上,隆裕太后无奈地宣布清帝退位并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伴随着满朝上下的痛哭声,清朝正式灭亡了。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紫禁城长春宫内病逝,终年四十五岁。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安葬于崇陵。

隆裕太后过世后,袁世凯的民国政府为她举办了极其隆重的国葬,并盛赞她是“女中尧舜”,匹配了她末代太后的尊贵。而且,驻京的各国公使都对隆裕太后的薨逝,表示惋惜和遗憾,纷纷在使馆下半旗致哀。
或许,隆裕太后算不上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但是,在国家危亡的重要关头,她顺应了潮流,既为皇室获得了优渥条件,又避免了国家的战乱甚至是分裂。
仅此一点,隆裕太后就应该得到国人的尊重。
回答完毕!
原创作者:文史不假
古代皇室的婚姻,很少有过爱情,大多带有政治色彩,慈禧如是,隆裕太后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