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笔者以为,李世民此举颇有冲动之嫌,因为当时的衡山郡公主年纪还小,距离结婚的年龄还早。而且,魏征的儿子魏叔玉比她整整大了十几岁,这样的许婚明显与李世民此前对她的宠爱不匹配。
但皇帝岂能戏言,这桩婚事就此算是定了下来,只不过,后来魏征举荐的侯君集和杜正伦深陷谋反重罪之中,令李世民迁怒于魏征,所以他取消了这桩婚事。
经过这次风波以后,李世民再次为衡山郡公主甄选驸马时格外挑剔,最终选定了长孙皇后叔父的儿子长孙诠。

此前,长孙家族就已经多次与李家联姻,不算衡山郡公主在内,已经有数位公主嫁于长孙家。此次李世民选的长孙诠,为人敦厚善良,积极上进,是一个极佳的人选。
遗憾的是,李世民在衡山郡公主大婚之前驾崩,没能亲眼看到自己最宠爱的女儿嫁人。随着李世民的死,衡山郡公主的婚期也随之延后,直到守丧期满,这才得以举办婚礼。李世民虽然死了,但继位的是同样爱她的哥哥李治,在李治的操办下,衡山郡公主的婚礼风光无限。
为了庆祝衡山郡公主大婚,唐高宗李治改封她为新城长公主,并再次给她增加五千户食邑,以示恩宠。
在新城公主的墓志铭中,记着关于这段婚姻的八个字:“调谐琴瑟,韵偃笙簧”,足可证实这段婚姻的美满。可惜好景不长,长孙家遭逢巨难,长孙诠受到牵连,被流放至巂州。在狱中,长孙诠宁死不肯蒙受冤屈,大喊:“身可杀,辞不可枉!”最后被害死在狱中。

新城公主将长孙诠的死,怪罪到哥哥李治头上,以整日不梳洗打扮的消极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然而,逝者已矣,无论她如何痛苦,死去的长孙诠也永远地离开了她。幸福的婚姻生活,也就此戛然而止。
虽然唐高宗李治又让她改嫁给韦正矩,但新城公主却始终对长孙诠念念不忘,导致精神状态不是很好。由于新城公主无法对哥哥李治大发脾气,就经常对韦正矩发脾气。因此,甚至传出了韦正矩对新城公主实施家暴的荒谬说法。
新城公主改嫁韦正矩不久后,年纪轻轻就突然离世,这与她痛失丈夫长孙诠有很大关系,这件事成为她余生的一个心结。
唐高宗将妹妹以皇后礼下葬的原因
唐高宗李治突然听到妹妹病逝的消息,一时间无法接受事实,竟然误信了传言,认为妹妹之死与韦正矩实施家暴有关,竟然在暴怒之下,下令将韦正矩给处死了。

“俄而主暴薨,高宗诏三司杂治,正矩不能辩,伏诛。”——《新唐书》
公元663年,唐高宗李治将妹妹新城公主以皇后的礼仪下葬,除了表达他对妹妹的宠爱以外,其实也夹杂了他对妹妹的愧疚。若是当初他能网开一面饶过长孙诠,新城公主必然不会患上心病,最终导致早逝。
等唐高宗李治冷静下来以后,也调查清楚了妹妹早逝并非因为韦正矩对她实施家暴。事后虽然没有特意说明此事,但从唐高宗李治下令将韦正矩与新城公主合葬之举来看,韦正矩显然是被冤枉了。

新城公主虽然一生富贵,同时得到了父亲和哥哥两代帝王的宠爱,却因为婚事不顺遂,痛失深爱自己的丈夫,留下一个难以解开的心结,落得个抑郁而终的悲凉结局。
参考资料:《新唐书》、《唐六典》
唐太宗李世民共有14个儿子和21个女儿,但他最爱的是嫡出的三子四女,换句话说,只要是长孙皇后生的,李世民一个一个都爱得不行。这七个子女中,最小的就是衡山郡公主。

衡山郡公主是李世民最小的女儿,长孙皇后去世时她才刚刚两岁。李世民不舍得将她交给其他嫔妃去养,而是亲自为她挑选了乳母,但这并不代表李世民不爱这个女儿,恰恰相反,李世民最疼爱的就是这个小女儿。在她八岁的时候,李世民就封她为衡山郡公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