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衡山郡公主的这个封号,按照唐朝的法律规定,凡是名山大川都不能拿来作为皇子、公主的封号,而衡山不仅是名山大川,五岳之一,而且还是中国佛教和道教的圣地。李世民衡山所在的衡山郡作为小公主的封号,很有打擦边球的嫌疑,但也从侧面说明了李世民对小女儿的宠爱。
此外,李世民给衡山郡公主开的“工资”也远比她的姐姐们高得多,因为她获得了衡山郡作为汤沐邑,也就是食邑。要知道,唐朝初年,公主只有在出嫁的时候才能获得汤沐邑,而衡山郡公主在八岁的时候就拥有了汤沐邑,可见李世民对她的宠爱到了何等程度。
不仅在封号、封地上,李世民给了小女儿特殊待遇,在挑选女婿上,李世民也是煞费苦心,但或许是太过于在乎了,反而没有取得好的结果。

李世民为衡山郡公主选的第一个夫婿是魏征的儿子魏叔玉。
魏征是李世民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大臣之一,在魏征病重的时候,李世民曾带着太子李承乾和嫡女衡山公主,亲自去魏征府中探望病情,当时魏征已经不行了,李世民问,“你还有什么愿望吗?我一定满足你。”
魏征回答道,“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直译过来就是,寡妇不愁织布少,而担心姬周的江山要灭亡。引申的意思为:我不担心自己个人的事情,心里只有国家的兴亡。
李世民大为感动,当即将衡山郡公主许配给魏征的长子魏叔玉,并对魏征说,“魏公,起来看看你的儿媳妇吧。”魏征强行挣扎着起身看了一眼衡山郡公主,但已不能给李世民拜谢行礼了。第二天,魏征去世。
当时,李世民将衡山郡公主许配给魏叔玉,极有可能是一时冲动,因为那时候衡山郡公主才刚刚八岁,而魏叔玉已经二十多岁了。
就在同一年,太子李承乾谋反事泄,侯君集、杜正伦两人都参与了此事,而这俩人恰好是魏征生前所推荐的人,于是李世民就对魏征多多少少有些意见。恰好此时,李世民又听说魏征生前曾将自己前后的谏言给史官褚遂良看,就更加不满了。
其实魏征这么做,也无非为了自己死后留名,但问题是魏征想留下进谏的美名,必然使得李世民留下昏庸的骂名,李世民当然不乐意。两件事情同时爆发,李世民一怒之下将魏征的墓碑推倒,并下手诏取消了魏叔玉与衡山郡公主的婚事。

李世民选的第二个女婿是长孙皇后的堂弟长孙诠。
毫无疑问,李世民一生最爱的女人是长孙皇后,最信任的大臣是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所以在唐初长孙家族备受李世民宠遇,很多人都做了大官。在长孙诠之前,已经有三人娶了公主了。只是这个辈分现代人不好理解,长孙诠以前叫李世民姐夫,娶了公主后就得改口叫岳父了,岂不是凭空矮了一辈?
贞观二十三年二月六日,,李世民在长孙皇后生日那天,敲定了长孙诠和衡山郡公主的婚事,并立即来时着手准备两人的婚事。出于对小女儿的宠爱,李世民希望举办一场盛大的婚礼,所以准备起来也就比较麻烦。直到三个多月后,李世民病逝,婚礼还未准备好。未能在生前看到女儿出嫁,这也是李世民的一大遗憾。
按照古代礼制,父母去世,子女要为父母守孝,当然不能举行婚礼,于是公主的婚事被迫临时取消。
李世民死后,高宗李治继位,他和衡山郡公主是亲兄妹,李治对这个最小的妹妹也十分疼爱。在除去丧服的时候,李治为了不耽误妹妹的青春,就下旨继续准备婚礼,准备在守孝一年后就为两人举行婚礼。
本来这是皇帝的家务事,但偏偏有人多管闲事,大臣于志宁上书坚决反对,搞得李治也不好多说什么,毕竟于志宁的理由很充分,而李治的做法却是有违礼制。

于是,这件事一直拖到永徽三年(652年)五月廿三日,也就是公主守孝满三年整的前三天,李治将妹妹改封为新城长公主,并增邑5000户,以庆贺妹妹出嫁。
大家看多了增加食邑、特殊待遇,可能没觉得增邑五千户有什么,毕竟搞特殊谁也搞不过太平安乐她们。但那都是后来的事了,放在当时,那真的是极少数,大多数的公主连新城长公主十分之一的工资都没有,有的一结婚就跟驸马去地方工作了,下次回来可能就得“运”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