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侯君集被赐死,杜正伦被免职,李世民不免怀疑魏征结党营私。
就在此时,李世民又发现,魏征特意拿自己的谏词给编纂史书的褚遂良看,心中大怒,立刻解除了小公主和魏家的婚约。

李世民为何这么做?理由有2个。
- 第一,李世民虽诚心纳谏,但也有帝王威严。
魏征是出了名的直谏一把手,仗着元老地位不怕死。李世民愿意听他的谏言,是因为对江山社稷有益。
但是,这些事情,如果写入史书,就等于牺牲了李世民的名声,成全魏征的忠名。
史书记载魏征直谏的次数越多、内容越具体,就等同于李世民犯下的错误越多。
没有哪个皇帝,愿意让史书记载自己的诸多过失。
如果魏征无心,也就算了,但魏征拿着谏词去找褚遂良,就让李世民瞬间觉得,自己的威严受到了冒犯。

- 第二,帝王生性多疑,宁可错冤,不愿放过。
魏征死后,《旧唐书·魏徵传》上记载着李世民的怀念之语:“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但是,怀念归怀念,当可疑情况出现,李世民的疑心也就出现了。
魏征拍着胸脯推荐的2个丞相候选人,都有谋反的事实,此时,李世民必须怀疑,魏征是否真的只是一时失察。
当时,魏征已经去世,真相无从查起,但是,怀疑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
如果小公主只是一般受宠,李世民都可能接触婚约,更何况,这可是他最疼爱的幼女。

赐婚长孙诠,却一波三折
与魏叔玉的婚约作罢后,李世民又为小公主物色了另一门好亲事——长孙诠。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 年),小公主15岁了。
在长孙皇后生忌这天,李世民为15岁女儿敲定了婚事——长孙操之子长孙诠。
长孙操是长孙皇后的叔父。
因为长孙皇后之功,初唐时期的长孙家族,备受李世民优待。
此前,长孙家族已经娶了三位公主,如今小公主与长孙诠已经是第4门婚姻。

为了让小公主后半生更畅快,李世民又特意给长孙操升官为岐州刺使。
不久后,李世民感觉自己大限将至,便加紧筹办小公主的婚礼,希望能在临走前看着女儿出嫁。
可惜,小公主的婚礼过程太过奢华复杂,尚未筹备完毕,李世民就去世了。
按照古人的规矩,亲人去世,须守孝三年,不得办喜事。
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诏规定:“男子年龄二十、女子年龄十五以上必须婚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