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军事奇才,首先要具有力挽狂澜的经历,在最艰难的时刻挽救濒临绝境的军队甚至是国家。
关于这一点,自然应当瘦首推毛主席。但是笔者还向再列举其他3个人:
第一、朱德
开国十大元帅中有6位参加了南昌起义,朱德是其中一位。起义之初,朱德的影响力并不突出。用周恩来的话来说就是“是一个很好的参谋和向导。”

八路军时期的朱德
然而正是因为朱德在关键时刻的力挽狂澜,保留了起义部队最后的一点火种,为日后的“星火燎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7年9月初,南昌起义部队在三河坝分兵,周恩来、贺龙、叶挺率主力部队1万余人先行,朱德率4000多人殿后。
由于敌我实力过于悬殊,朱德率部在三河坝与数倍于己之敌血战三个昼夜,完成掩护任务后却获悉主力部队被打散、领导集体分散突围的这一噩耗。
此时朱德身边只剩下2000多人枪,并且人困马乏,还处在敌军的四面包围之中。
如果说是一支旧军队、旧军人,就地解散是最好的出路。更何况朱德是在护国战争红遍全国的英雄,在旧军队中有的是人脉,如果仿效过去那一套,前途无量。
但是从旧军队中走出来的朱德,此时已经具备了坚定的革命信仰和政治立场,并且将这一信仰和立场奇迹般地传递给了眼前这支并不太熟悉的队伍,使他们完成了从旧军队向新军队、从残兵到劲旅的华丽转变。
22年后,指挥第三、第四野战军百万大军挺进江南、埋葬蒋家王朝的陈毅、粟裕、林彪,当时就在这支队伍里,分别担任团政治指导员、班长、连长。
陈毅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队伍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增加群众的革命信念,这是总司令的伟大。”
而朱德这一力挽狂澜的伟大壮举,也是同时同一时期中的世界军事奇才所没有的。
朱德坚决反对解散队伍,而是带着他们一路跋山涉水,转战数千里,最后于1928年4月到达井冈山,与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井冈山会师的历史意义有多大呢?
开国上将杨至诚说:
“朱毛会师后,原来井冈山的同志们纷纷奔走相告,说‘这下好了,来了个会打仗的。’”
开国上将肖克说:
“当时部队对朱老总有一种迷信般的崇拜,认为他的“十六字诀”是一个战胜敌人的锦囊妙计。”
和秋收起义的部队相比,南昌起义部队正规化程度更高,基层军官绝大多数是黄埔军校的科班出身。在井冈山斗争的岁月中,由南昌起义部队改编而来的红4军第28团,一直是主力中的主力、刀尖上的尖峰。
正如谭震林后来所说:
“留在三河坝的那部分力量假如不能保存下来,上了井冈山,而井冈山只有秋收暴动那一点力量,很难存在下去。”
时至今日,我军13个陆军集团军,都可以找到当年红28团的影子。
就这样,朱德从南昌起义队伍的边缘走到了人民军队的核心位置,开始了与毛主席长达数十年的合作生涯,共同带领这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经过千难万险,迎来了革命的胜利。
第二、彭德怀
1952年9月4日,一场隆重的宴会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举行。席间,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举杯来到彭德怀面前,要彭德怀自己斟满一大杯白酒,两人对饮,一口而干。斯大林注视着彭德怀,请他向中国人民志愿军转达自己的问候和祝贺。

抗美援朝时期的彭德怀
斯大林是苏联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卫国战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其国际影响力在全世界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却能够如此礼敬彭德怀,足见彭德怀的能力之出众。
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彭德怀也曾经多次力挽狂澜。无论是在毛主席的统一领导下作战还是独当一面,彭德怀遇到的始终是强敌中的劲旅、硬仗中的恶仗。
1930年7月,彭德怀指挥仅有8000人的红三军团,一举攻克3万湘军据守的长沙,将凶神恶煞般的何键打得丧魂落魄,创下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攻克省会城市的纪录。
1935年10月,历经千辛万苦的中央红军即将到达陕甘苏区。这时,马家军、东北军数千名骑兵紧紧追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彭德怀挺身而出,指挥部队在吴起镇西北部列阵待敌,一举追兵打垮,歼敌千余人,使得主力部队安然无恙的进入了陕甘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