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雍正时,大臣田文镜是怎样的一个人?
考虑到山西巡抚德音隐匿灾情不报,所以雍正特命侍读学士田文镜会同巡抚德音,率领地方官员对四个州县的饥民进行救助,并且把赈灾谕旨通过户部转发给德音,但是德音并没有不停地为自,还在不停地为自己辩解,并不配合田文镜工作。
在州县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田文镜,怎么会被难住,他到达山西省城太原后,立即组织四州县的官员赶造花名册,登记赈灾家户人口,一个县一个县进行赈灾。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工作,四个州县共有13万人得到救济,他把赈灾情况向雍正进行了密奏,得到了雍正帝的极大肯定。
由于德音不承认山西受灾,再加上清查亏空时消极抵制,因此被革职。这也给田文镜创造了机会,就是因为他向雍正讲了真话,揭露了山西隐灾不报的实情,而且赈灾工作做得比较踏实,让雍正王对他刮目相看,考虑在朝中委以重任。
但是由于山西的灾情远远超出最初的估计,诺敏奏请先将田文镜留在山西。
赈灾四个月后田文镜升为布政使。

二、任河南巡抚,被推上风口浪尖,参劾不断
次年正月十七日,田文镜正式出任河南布政使,这期间遇到了一件大事,就是因为士民一体纳粮当差引发的震惊朝野的封丘罢考案。在处理这件案子的过程中,由于田文镜大讲河南废弛已久,雍正帝对河南的主要官员进行了调整,由田文镜任河南巡抚,成为开府一方的封疆大吏。
短短两年间,由从四品的中级官员到显赫的二品封疆大吏,连跳五级,这无疑鼓励了他干事的激情。一时间河南成为了雍正初政的试验田,全国瞩目,这自然也把田文静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参奏他的人接连不断。
其中引起最大争议的是田文镜出任河南巡抚之后,一个接着一个参劾官员,有时一个参劾导致十几个下属丢了乌纱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参劾掉二十二位官员,而且被参革的官员,大多都是科举出身的进士。
据《清史稿》记载田文镜是吏员出生,如果他参的人都是科举出身,就涉及到官报私怨的问题。但是雍正对田文镜的做法却大加鼓励,让他不要有顾忌,放开手脚去做。好多科举出身的官员接连被罢免,让科举出身的河南官员人人自危,但有雍正支持,人们又无可奈何。
总有不怕死的,这时被人们称为“铁胎人”的李绂站了出来。大家也许好奇,为什么李绂敢于参皇上的大红人、第一宠臣?

原来李绂是康熙朝鼎鼎有名的理学大家。他是康熙四十八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的进士,康熙看中他的理学背景,将他连升五级,从编修超升二品的内阁学士。雍正初年,年羹尧,隆科多成为两大宠臣,大多数人争着巴结他们,和他们拉拢关系,唯独李绂与他们抗争,雍正看中他的孤傲,外放广西巡抚不久后,将他升为直隶总督,并且委派他一个天大的秘密使命——实施置允禟于死地的行动方案。
李绂弹劾田文静两件事,一是包庇市井无赖上蔡知县张球。二是不容读书人在河南做官,要将知府黄振国灭口。
雍正把李绂参奏的折子,截取首尾姓名,官职等信息发给了田文镜,让他好好处理张球的事情。
田文镜清楚这是李绂的参奏,他早有准备,于是呈上了一篇很长的密折。这封密折带给雍正的震撼,远比李绂揭露田文镜的问题严重得多,因此成为了改变田文镜境遇的“秘密武器”。
田文镜究竟写了些什么呢?它主要讲了三个问题。第一反驳不容读书人在河南做官。第二是反驳贤否颠倒,声明张球是大大的好官。仅仅这两条肯定是不会打动雍正的,最主要的是第三条,他提出了一个让雍正高度敏感的问题——朋党。

为什么雍正对“朋党”如此警觉?因为雍正把皇位传给他的主要条件就是要解散朋党,他最痛恨的就是朋党,偏偏这些朋党又经久不散,成为他执政的最大威胁。但是雍正还不想一下子把这个问题捅破,他要找时机,因此田文镜的位置绝对不能动。而李绂作为直隶总督,他还是担任着皇上特殊使命的人,两个人都不能得罪。
雍正只好派两个钦差大臣,带着官员前往河南审查。
重点一是知府黄振国是否冤屈并被杀人灭口;二是张球是否像李绂弹劾的那样,劣迹斑斑,是个市井无赖。经审查,黄振国等被革职的“进士帮”没有被冤屈,基本属实,但是在审理张球案时,有个刑部员外陈学海向审案大臣举报了田文静欺罔的事实,建议治田文镜的罪,但钦差大臣行前已经受了雍正的旨意,所以没有采纳陈学海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