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你说的这种情况,主要还是考虑湿气重,肠道寒湿太重,肠道蠕动功能减弱导致的,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理。
第一,运动是最好的祛寒除湿的方法。坚持运动,比如跑步,打球都可以通过出汗将寒气湿气排出体外,不过记住一点运动后不要受凉,不要贪食寒凉。
第二,饮食调理非常重要。合理的膳食,规律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不过量吃寒凉辛辣刺激,避免大鱼大肉,做到早上吃饱,中午吃好,晚上吃少,做到饮食有节。
第三,避免熬夜,起居有常。长期熬夜可以导致肝胆排毒功能下降,脾胃运化功能不好,就会出现寒湿瘀堵,毒素垃圾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就会出现脾胃湿热,肝胆湿热,最后影响身体健康。
第四,坚持做艾灸调理。通过艾灸可以祛寒除湿,健脾利湿,温中和胃,调和阴阳。可以选择以下几个穴位,中脘穴,神阙穴,天枢穴,关元穴,足三里穴。一定要长期坚持,不可急于求成,半途而废。
咱们都知道,湿气难除,就好比“去油泼面,难解难分”,一定要多方面的调理,长期坚持,才能将湿气慢慢清除掉!

这种舌苔白厚是偏寒湿重,也是湿浊之气,肚子隐痛有雷鸣声是水湿停滞的表现,这种湿浊之气需要化湿利水,病位主要在中焦脾胃。主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中焦不通,心肾不交
这种情况也最容易导致中焦不通的心肾不交,出现上热下寒的情况,上焦心火因为中焦湿浊堵塞下不到肾位抑制肾水,肾水因为中焦堵塞上不到心位抑制心火,导致上则更热,下则更寒,症还可见上火,心烦,腹胀有结块,便溏,四肢不温,舌胖,舌尖红。这个时候可以用到张仲景先生的泻心汤类方子。平时饮食远离寒凉生湿食物,如水果,奶制品。
脾虚湿重
这种情况可能素体脾胃虚弱,运化身体水湿变差,或饮食不节,多食用寒凉生湿食物,导致湿浊之气很重,舌苔白厚。两者也会相互影响,脾虚运化不足容易生湿,湿重造成脾胃负担加重,伤脾胃,这个时候症状明显可以先化湿浊,再健脾胃,症还可见食欲差,疲乏困重,便溏或便秘,舌淡胖齿印。化湿浊可用达原饮,健脾胃可用参苓白术散。饮食禁忌同上。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朱大夫在临床看病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肥胖人群说自己湿气重,很多朋友被所谓的“湿气”困扰,如题所示,湿气重出现了舌苔白厚,肚子隐痛咕咕叫的症状,在此提示大家,这些症状的确与湿邪停滞有关,那么,湿气到底是什么呢?它有怎样的致病特点呢?接下来,我将结合中医理论,为您做全面准确的解答。

★湿气有内外之分,外湿是感受自然界的湿邪,内湿是脾不运化水液,水液停聚而成
- 湿气是人体津液停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说白了就是多余的水液停留于某个部位,形成了致病因素。水液津液是营养人体组织肌肉,脏腑的必要部分,日常饮食的水液要经过脾胃的运化吸收,以及肺,肾等脏腑的参与分布,布散于周身,发挥自身的生理作用。
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黄帝内经》

- 在这个过程中脾起到主导的地位,因为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可源源不断的代谢饮食水谷中的水液,如果脾的功能减弱,水液停滞就会形成湿气。这属于内源性的湿气。内源性湿气的形成是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如长期的饮用冰镇啤酒或碳酸饮料,寒凉的饮食损伤脾胃的功能,长期下去就会引起湿气阻滞,湿郁脾胃首要的表现就是腹部不适,肚子疼痛,肠鸣咕咕直叫,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饮用生冷食物或者冰冷饮料后就会发生症状加重,长期的湿气重,整个身体也会出现关联症状,如形体肥胖,头脑不清,汗多,皮肤油腻,大便不成形等。

- 外界感受的湿气包括生活在过于潮湿的环境,外界的湿气侵袭人体皮肤,肌肉,乃至于脾胃脏腑,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湿为水阴邪气,易损伤人体阳气”,例如皮肤受到潮湿的影响,体表的阳气受损,被湿邪阻滞,可出现湿疹湿疮,皮肤瘙痒;肌肉受到外界湿气影响可发生气血凝滞,肌肉酸痛;外湿侵犯脾胃,可出现急性胃肠道炎症,霍乱病,如胃肠感冒表现的急性剧烈的恶心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