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强国为什么不想办法把周王迁入自己的地盘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话最著名的体现就是东汉末年的曹操控制汉献帝,从而号令天下,在东汉末年有很多名人说过类似的话,在关于是否迎立汉献帝的问题上,毛玠对曹操说:“奉天子以令不臣”,意思是迎奉天子以讨伐不臣服的人。
沮授曾对袁绍说过:“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也说过:“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这些话都可以理解为通过控制皇帝(天子)的方式,以皇帝的名义来发号施令,从而号令天下,讨伐不臣服的诸侯,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东汉末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高潮期,首先是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是李傕与郭汜,最后则是曹操,曹操是东汉唯一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且成功的人。
事实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著名纵横家张仪就说过类似的话:
《史记 张仪传》: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这是张仪与司马错就秦国应该如何发展战略进行争论的一段话,张仪主张东出函谷关攻打韩国,司马错建议南下秦岭攻打蜀国,张仪当时对秦惠文王说道:
秦国占有了九鼎之宝,掌握着天下的地图和户籍,就可以挟制着周天子而向天下发号施令,天下各国没有谁敢不听从的。这是统一天下的大业啊!
后来的事实证明,张仪错了,司马错反而对了,秦惠文王选择了先南下灭蜀,后东进攻韩,秦国因为占据了蜀国这个天府之国,就拥有了天然的大粮仓,为秦国灭亡六国提供了粮食保证和稳定的大后方,等到秦国强大起来后,坐拥巴蜀及关中,不断东出,最终统一天下。
为何张仪所说的“挟天子以令於天下”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不合适,而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就能成功呢?
一、春秋战国的时机与东汉末年不同,不适合控制天子。
周朝建立后,以礼乐制度治国,实行的是贵族政治与世袭世䘵制,出身决定一切,贵族永远是贵族,平民永远是平民,有着森严的等级,不同的阶层极难跨越,不是武力强大就可以改变阶层的,也不是诸侯国强大就能肆意妄为的。
强大的诸侯国想要通过武力来控制天子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当时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周朝初年,天子的力量绝对大于任何的诸侯国,诸侯国也不可能控制天子,西周灭亡后,东周建立,周天子的力量开始衰弱,诸侯国开始强大,礼乐制度也渐渐崩坏。
即便如此,在春秋战国初期,周天子也不是可以随便控制的,虽然春秋时期有五霸,但是想要成为五霸的首要条件就是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也就是尊重周天子打击蛮夷,这可以理解为地处华夏核心区的诸侯国在一个强大诸侯国的领导下,维护周天子的统治秩序,打击外来蛮夷与敌人。
尊王攘夷的行为已经成为春秋时期的政治环境,尊王是首要条件,如果不尊王会如何?将会遭到其他所有诸侯国的联合讨伐,在这种政治环境之下,是绝对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否则就是众之所矢,成为所有诸侯共同攻击的对象,这是那个年代的政治环境。
举个例子,春秋时期的霸主楚庄王,在他的领导之下,楚国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楚庄王带兵从长江流域打到了黄河流域,一度接近了周天子的王城,并且还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轻重,在王满孙的呵斥下,楚庄王只能放弃询问。
虽然楚庄王有野心,但是仍然不敢有对周天子有明确的不恭敬行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有强大的诸侯国控制周天子,否则就是众之所矢,轻则国家受到攻击,重则亡国。
二、合纵连横的力量过于强大。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非常多,周朝初年据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百多个诸侯国,绝大多数诸侯国都是小国家,到了战国末期只有7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强大的诸侯国就是那么几个,而且强弱并不是恒定的,是风水轮流转式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