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兰州5月16日电(记者冯志军)“你体验过漫长的夏天过后冻得想哭的感觉吗?那就来甘肃吧,黄土、青藏、内蒙三大高原环绕!”自5月“长夏”以来,“东西狭长”的甘肃冷空气活动频繁,历史同期多处隔天造访的冷空气,一再“打压”着“夏装秀”这个在长夏伊始就蠢蠢欲动的城市。
与很多人期待的“夏天独霸衣柜的满足感”相比,很多地方经常出现频繁的寒气空气导致的大风沙尘天气;虽然受旱的甘肃中东部地区也在期待着彻底的“及时雨”,但伴随降水而来的强降温却成了作物关键生长期的“天敌”。
“下周初,随着寒气空气体影响的结束,气温将会转好,暖意将会逐渐回归。”记者15日从甘肃省气象部门获悉,在近期经历多轮寒潮空气体袭击的甘肃,大部分地方白天气温将逐渐回到20℃以上,但早晚气温仍在5℃左右,因此凌晨多地出现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仍将持续。
当天,记者梳理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和预警信号”发现,与近期单日发布三五十个不同类型的“预警信号”相比,已经减少到20个左右。
气象部门提醒,未来几天,甘肃早晚温差仍然较大。出行者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冒。
甘肃省是一个狭长的地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是水果、高原渡边夏菜、种子等特色农产品生长的“天然温床”。近年来,当地官员集中精力发展各种各样的“甜”农业特产。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首次发布甘肃省低温冻害风险预警,相关市气象部门首次发布果业风险预警、花期冻害预警和霜冻影响预报...据甘肃省气象部门统计,4月以来,甘肃多次遭受低温冻害。全省各级气象部门按照分区域、分作物、分灾害类型的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具体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低温冻害气象服务。
同时,甘肃各级气象部门开展省、市、县三级会商,利用短临预警系统开展省、市、县三级预警联动,准确预报过程影响时间、落区、强度,多措并举加强低温冻害等灾害性天气防范应对气象服务,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据甘肃省生态环境厅15日下午发布的预报,预计16日至17日,将建立一股高空的西北气流,受晴空变暖影响,污染扩散条件逐渐转差;18 ~ 19日有高空槽和弱冷空气体活动,污染扩散条件改善;20日至22日,河西地区受偏北冷空气体活动影响,易出现短时沙尘天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