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季,黄河滩的麦子半成熟。视觉中国资料图
今天(5月21日)是小满。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立夏时长夏之后的第二个节气。二十四节气说,“小满,四月中旬。吃饱了,东西小得满满的。”
二十四节气的名字大部分都可以直译,但是“小满”一开始听起来不是特别好理解。“小满主要是根据黄河流域小麦作物籽粒饱满但未成熟的现象命名的。”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室主任毕解释说,二十四节气的命名有季节、气候、物候等多种方式,其中“小满”就是典型的以“物候”命名的节气。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二十四节气中,其他节气都有大小对应:比如小寒就有大寒,小暑就有大暑,小雪就有大雪,却没有对应的大全节气。
“这符合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满招损,谦益’,太满的东西会反过来。一点点“饱”就够了。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尤说,“小满”还包含着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和智慧。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同意这种说法。“大寒大热期间,有古人的期望,自然的严酷到了顶峰就过去了,但不可能有‘大满足’,我们的追求永远不会满足。小代表了人生永恒的追求。”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碧海街道张家湾社区蔬菜基地,村民在采摘小葱。视觉中国图
事情就这么小
"对于小麦作物来说,一个大个子就是一粒芒果种子."毕·徐灵说。
根据《二十四节气》,小满分为三个阶段:“一个阶段是苦菜秀,一个阶段是小草死,第三个阶段是麦秋到来。”
这意味着节气过后,苦菜已经枝繁叶茂;之后,一些喜欢遮荫的树枝柔软的草开始在强烈的阳光下死去;在小满的最后时期,小麦开始成熟。
“秋天意味着成熟,即将成熟。”现在还是夏天,但正是小麦即将成熟的季节,所以叫“麦秋”。毕徐灵解释说,一个节气有15天,分为三个时期。在“三季”中,每个“季”相隔五天,小满的最后一季是“麦秋的到来”。离下一个节气只剩五天,小麦基本饱满的时候,到了芒果的季节就可以收割了。“芒种是有芒作物的收获季节,这里的芒作物指的是黄河流域的小麦作物。芒果的季节,既要收割夏麦,又要种水稻,所以很‘忙’。”
如今,黄河流域很少种植水稻,但在二十四节气中的七十二个季节出现时,情况并非如此。“黄河流域也种植水稻,甚至曾经是主要农作物之一。”如汉代毕的《东方朔传》就有“关中陆海”和“米、百合、桑树、竹箭之赦”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元代人吴澄的作品。元代王镇的《农书》用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节气提前安排农事。但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化,“七十二候”不能在每个地区都生搬硬套,还应结合当地实际。
“二十四节气在先秦时期已经成型,在汉代定型,所以它的物候和天象不能以近代为依据,而要向前看。”毕说,我们现在说的“七十二候”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参考时间不晚于元朝。元朝以后,黄河流域以外不允许“七十二候”。但是二十四节气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物候,根据当地的天象物候总结出不同的农谚。各地也有“七十二候”,但在民间广为流传,记载甚少。甚至日本还有日本的七十二候是根据中国的七十二候总结出来的,因为日本是海洋性气候,缺少很多中国的物候。“二十四节气非常准确。各地可根据自身情况总结物候、气象特点,灵活运用。”
节气“小满”也是如此。在中国南方,水稻插秧的季节比黄河流域要早,而中国南方的民间农业谚语赋予了小满新的含义:民间谚语说“稻子小,河水渐满”,“满”是指雨水充沛。对于长江以南的地区来说,雨季降雨量逐渐增加,河水少到满。
但如果小满季雨水不足,对水稻种植影响很大。“不服就断田埂。”“不满意就不管了。”这句农业谚语用“满”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雨水满了田里如果没有足够的水,就可能导致田埂开裂,连水稻都无法在有芒的时候种植。因为“长夏小满在栽苗”,“苗奔小满谷落”,小满是适合水稻种植的季节,水稻种植与降水有直接关系。华南中西部经常出现冬干春燥的现象,暴雨来得晚。另外,小满的太阳降雨不多,降水自然无法满足苗木种植的用水需求。因此,小满时节抵御华南夏旱至关重要。俗话说“蓄水如储粮”,“春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