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间,许多父母在家工作时照顾婴儿。“工作时和孩子黏在一起真的很有压力。”“孩子太粘人会影响他的独立发展吗?”“当孩子一直寻求关注时,家长应该如何应对?”面对很多家长对疫情期间亲子关系的疑问,上海开放大学邀请上海师范大学李燕教授在“幼善教育,我们在行动”网络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李燕用心理学和物理学的知识深入分析依恋的基本类型和发展过程,帮助家长了解和处理孩子“磨人”的各个阶段,倾听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
1944年,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巴尔比(John Balbi)在寻找成人各种精神问题原因的过程中,提出了儿童早期发展的“依恋理论”,不仅解释了婴儿期对生活的粘人和恐惧,也解释了青春期的冷漠和冷淡,以及成年期的成瘾和虚无等极端精神问题。
李炎从依恋理论的概念出发,结合生物学基础介绍了儿童成长过程中依恋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0月至3月的前依恋期,此时儿童处于无依恋状态,对人的反应没有差异;
第二阶段是3-6月的选择性反应期,此时儿童对人产生兴趣,对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反应;
第三阶段是6-18个月的与专业护理人员的依附期。孩子会形成一对一的亲密稳定的关系,会有分离焦虑和对生活的恐惧。建议一岁前不要频繁更换主要照顾者。
第四阶段是18个月后的多重依恋期。孩子开始与主要照顾者以外的人建立亲密关系。托儿所的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照顾者,这将有利于依恋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通过在陌生情境下的实验得出了幼儿的四种依恋类型:安全依恋、回避型依恋、抗拒型依恋和无组织型依恋。李燕说,不同的依恋类型与儿童未来情绪适应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幼儿依恋发展甚至可以预测未来的亲密关系和心理健康。当孩子和照顾者形成了相互信任的关系,他们对以后的人际交往就会有积极的态度。相反,孩子在依恋发展时,如果得不到照顾者的及时回应或经常被拒绝,就会产生回避甚至抗拒人际交往的消极态度。
此外,李燕还为家长提供了建立积极亲子关系的建议,通过讲故事和家庭仪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用支持性的育儿行为为孩子设定界限和计划,用鼓励和尊重帮助孩子建立民主氛围。比如,当一个孩子粘着你的时候,蹲下来对他说:“我现在有重要的事情,2个小时后和你玩。”既表达了你要做的事情,也表达了对孩子的重视和关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可以学会独立,建立积极的自我和对他人的态度。
作者:王兴
编辑:王兴
编辑:姜鹏
*文慧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