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22年5月25日第5版)
在草地上舒服地扔飞盘,在郊区爬山欣赏盛开的鲜花,在家和网络主播一起做踢毽子运动...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网络名人”健身项目受到了大家的追捧。这些健身运动技术门槛较低,更强调休闲和体验,更适合没有运动基础的人,因此受到青睐。
健身节目成为“网络名人”,背后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健康的作息和饮食习惯让一些人的身体亮起了“红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健身融入生活,希望摆脱亚健康。与此同时,随着全民健身的普及,运动服装、健身器材及相关互联网应用展现出广阔的前景,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消费者的一个出口。而产品和服务的更新升级又进一步催生了健身运动新的消费需求。
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健身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运动社交早已不局限于在球场和健身房里认识朋友,收获友谊,还包括在社交平台上记录和分享自己的健身状态,获得消息和喜欢。“打卡”可以形成一种相互鼓励的氛围,贴图可以是展现自己个性的一种方式。在留言区交流经验,在微信群分享信息……人们通过自己的健身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了特定的爱好者群体。这将有助于大众了解新的健身方式和理念,推动少数民族健身走进千家万户。
一些新的“网络名人”健身运动的普及,传播了更丰富的体育文化,提高了人们的健身热情。但这只是第一步。提高健身水平要靠反复练习,健身需要持之以恒。健身的变化趋势容易分散人们在健身活动中的注意力,影响健身效果。尤其是一些健身运动成为“网络名人”后,会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人群打卡。如果缺乏专业训练和特殊防护,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涌向它,也可能造成运动损伤。就健身行业而言,行业的发展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经过市场的充分检验。如果你跟风健身一段时间,参与其中,很容易产生鱼龙混杂的产品和服务。
有时候,本应起到督促健身作用的健身社交活动会偏离正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热衷于分享健身图片和视频来炫耀自己的消费能力,制造特定的“人物设定”,助长攀比之风;有些人在社交平台上传播错误的观念,比如“健身一定要练‘马甲线’,否则不硬”“瑜伽一定要穿名牌瑜伽裤,否则不专业”,容易误导他人。运动要注重自己的体验,而不是过分关注健身数据是否好看,否则只会失去健身本来的乐趣。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人们的健身选择日益多样化,群众体育的边界不断扩大。新兴的健身运动为全民健身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每个人参加健身的初衷都不一样,要么是强身健体,磨炼意志,要么是交友放松。生命在于运动。只有在新的选择中找到自己的兴趣,让健身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才能拥有更健康的身体,让生活更美好。
编辑:郭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