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助推线上线下热销食品安全,引发广泛关注。
预制菜盘需要行业规范。
本报记者马伟杨田玉娥
疫情爆发以来,呆在家里成了生活常态。对于厨房“小白”和忙碌的上班族来说,省时省力的预制菜解决了很多在家吃饭的“痛点”。只需简单制作商家准备的食材和调料,就可以在餐厅吃到同样的厨师菜品。然而,在“人人都可以成为厨师”的背后,熟食的食品安全也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市场的快速扩张,生产和运输的标准化迫在眉睫。预制蔬菜成为商家新的竞争阵地。
自从北京的餐厅暂停用餐以来,预制菜肴的线上线下销售一直很红火。在大兴区的一家预制食品店里,店长热情地向顾客推销店里的菜肴。“我们平台今年刚起步,专门做预制菜。”据店长介绍,她上个月刚加入平台开了这家店,和以前的餐厅不一样。现在,她只需要一个人来打理店铺。顾客可以到店购买,也可以通过APP下单,半小时送货上门。
记者注意到,收银台上放着一份菜单,密密麻麻地印着100多种菜品,有鱼香肉丝、红烧肥肠、竹笋香菇辣子鸡等。准备好的菜品包装上还贴有二维码。扫码后就可以看相应的菜了。
除了专做预制菜的门店,连锁餐厅也在布局。打开西贝商城的小程序。菜单上,除了莜面鱼、草原羊蝎子、蒙古牛骨等店家同样的经典菜式,还有新疆椒麻鸡、泰式咖喱牛腩、闽南沙茶牛肉丸等各地名菜。据北溪相关负责人介绍,最近预制蔬菜的销量一直在上涨。
在各大电商平台,预制菜也成为吸引用户的新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