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的中餐馆成为“老字号”(华侨说祖国在我心中(62))
杭州市华侨华人协会会长吴黎明是一位在海外从事中餐行业30多年的杭帮菜大师。2015年被浙江省餐饮协会授予海外烹饪大师称号。做正宗的“中餐”,打造有文化底蕴的“老字号”中餐厅,是他的初心。多年来,他一直在维也纳用心经营,凭借着不俗的厨艺,让很多当地人领略到了中国美食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以下是他的自述。
还原地道的“中国味”1988年,我受奥中友协的卢稼先先生邀请,到奥地利工作。在此之前,我已经在国内从事餐饮行业多年,在杭州华家山酒店做厨师。
我刚到奥地利维也纳的时候,当地只有几百名华侨。为数不多的中国餐馆大多做了改良的中国菜,比如咕咕肉、八宝汤等等。我被邀请为奥地利新开的四川花园酒店做饭。当初为了满足当地顾客的口味,和其他厨师一样,在“调味”上花了不少心思,菜品的做法和国内也不完全一样。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奥之间的商业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大批中国厨师走出国门,来到奥地利,促进了当地中餐业的蓬勃发展。除了粤菜和川菜,中国其他地方特色菜也在奥地利“亮相”。受此影响,我决定发挥自己的专长,向当地顾客介绍东坡肉、西湖醋鱼、龙井虾等地道的杭帮菜,改变他们对“中餐就是咕噜肉、八宝辣酱”的固有印象。
2008年,我在维也纳第五区投资成立了一家名为“碧和轩”的中餐厅,主打杭帮菜。餐厅不大,只有110多平米,8张餐桌。但我对餐厅的布局和菜品都进行了精心设计,既融合了古典的奥地利风情营造出古色古香的用餐环境,又保留了杭州菜的传统烹饪手法,还原了地道的“中国味道”。
由于饮食习惯不同,一些当地顾客一开始无法接受一些菜肴。比如他们觉得东坡肉太肥,甚至根据颜色判断是可乐酱做的。每当听到类似的反馈,我都会耐心地讲解东坡肉的制作工艺和调料,向顾客展示这道传统名菜肥而不腻的美味。再比如,很多顾客在品尝“鲤鱼跳龙门”这道菜时,觉得味道不错,但是鱼刺太多了。为此,我进行了创新,把鲤鱼换成当地人常吃的鳕鱼,研制出一道菊花鳕鱼的菜肴。味道很接近“鲤鱼跃龙门”,造型更美观,解决了鱼刺多的问题。
渐渐地,“碧荷轩”在当地餐饮界的名气越来越大。除了经常来“解馋”的海外华人,很多本地人也来这里领略杭帮菜的魅力。
传播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我在海外开中餐馆,不仅是为了让顾客品尝到美味的中餐,也是为了向他们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在设计菜品的时候,我会有意识的融入中国文化元素。
龙井虾是杭帮菜中的名菜。它是用新鲜的绿色龙井茶和鲜虾制成的。清爽开胃,回味清新。为了体现这道菜的特色,我在摆盘的时候特意加了一个传统的中式茶杯,里面装的是香茗,是我从杭州带回来的新龙井茶。顾客吃饭时,如果觉得虾味太重,可以倒点茶。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顾客更好地了解这道菜所蕴含的中国茶文化。
我的餐厅里有很多类似中国文化的元素。虽然餐厅以杭帮菜为主,但在我与顾客的交流中,也会介绍中国其他传统菜系及其在口味上的差异,让他们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性。我相信食物可以跨越地域和国界,成为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载体。
近年来,除了经营餐厅,我还与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合作开设了中餐体验课程,邀请当地人在餐厅学习如何烹饪中餐,了解中餐的口味特点和制作规律。
在教中餐的过程中,我会尽量选择时令食材。比如教栗子炒鸡,我就向当地学生强调,要用嫩鸡肉和鲜小米。有同学问:“为什么用十月鸡栗?”我告诉他们,中国有句俗话叫“金桂闻栗子香”。10月份栗子成熟,也是新鸡最肥的时候。用鲜栗子和嫩鸡肉炒,栗子酥糯,鸡肉鲜美,菜色红亮,是传统的秋季美味。用普通的食材烹饪出美味、精致、健康的菜肴,是中餐的一大特色。在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明白,用容易获得的食材做出美味的中餐并不难。
通过美食这个桥梁,我也结交了很多当地餐饮界的朋友,多次邀请他们参加中国的餐饮文化交流活动。在向海外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同时,促进中奥文化交流也是我的责任。
推动中餐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