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更新会让老城空焕发青春,引入发展的活水之源。
近年来,朝阳区围绕设施完善、功能提升、景观特色等方面,加快探索城市有机更新的新路径、新模式、新经验。目前,在老旧小区、商业街区、文化创意园,城市更新的一个动作,让社区变得更温暖,街道可以漫步,艺术可以融入生活,成为了“日出人生”的日常。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旧住宅区“逆增长”改造
活着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基石。旧居住区改造是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沿着劲松路拐进劲松北小区,宽敞的米色大门引人注目。空里没有杂乱的架空线,社区里有各种老人餐桌、杂货店、发廊...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有40年历史的老小区。
劲松社区复兴的秘诀是什么?答案指向以人为本,多方努力。2018年开始,劲松街道以劲松一区、二区为试点,引入社会资本,从设计、规划、施工到后期物业管理全过程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最终成功进入3000万元社会资本,这种转型也被称为“劲松模式”。
去年3月,“劲松模式2.0”上线,在劲松北小区未改造区域继续推广。
“劲松模式”火了,开创了全市旧住宅区改造“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先河。距离劲松北社区几公里的李光华5号楼、6号楼,率先尝试了“党群团结、政企联动、费用共担”的危房改造新模式,成为全市首个危房改造试点。
在改造过程中,朝阳区深化了“区企合作”的理念。改造前期,区住建委、首开集团、建外街道、李光华社区组成宣传动员组,宣传改造政策,做好群众工作。同时,重建项目的主要费用由当地政府和产权人首开集团承担,形成了具有朝阳特色的“朝阳首开模式”,成为“螺蛳壳中道场”的更新模式。
如今在原址上重建了崭新的楼房,户数和楼层都一样。邻居还是那些熟悉的老邻居。以前两个共用厨卫,现在各有各的独立厨卫,居住条件改善了很多。
随着“劲松模式”和“朝阳首开模式”的不断推广,五年来,朝阳区完成了97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工程,由改造前的困难变为改造后的好评。这项“兴旧”工程激发了基层治理的活力,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收获更好的生活“小财”。
引领党建打造“足够迷人”的公共街区
夏天,暑气散去,望京街渐渐热闹起来。
这条380米长的街道近年来已经成为网络名人打卡的地方之一。华丽的遮阳篷、有趣的喷泉、漂亮的售货亭、个性化的餐厅、咖啡馆、甜品店、买手店一应俱全。大人小孩都能在这里找到最适合的休闲方式。
繁华的望京街曾经是一条过时的老商业街。周围高楼林立,聚集了众多世界500强企业。但随着城市定位和周边业态的更新变化,这里的整体空越来越陈旧,商业水平与当前的实际需求格格不入。与此同时,道路破损、停车混乱、交通拥堵、环境脏乱等问题似乎也难以解决。
与传统街区改造不同,此次朝阳区在望京街道试点“政府投资+社会资本”的多方共建模式,撬动万科集团等社会资本。真金白银投入3500万元进行街道改造,进行区块化运营全周期合作。从街区的风格、行走间空到智能管理系统、国际文化元素的引入,望京街改造的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这只是近年来通过城市更新成为朝阳名片的商业区的缩影。亮马河国际水岸、丽都商业街、柯美洞馆的华丽蜕变同样精彩。
针对马良河沿岸特殊的区位特点和商业分布,潮阳区创新“共管、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六方模式,积极动员沿河企业、居民等社会力量,形成多方参与机制,打造了80万平方米的马良河国际滨水区。台区工委将探索商圈共治新模式,采取平台邀请辖区企业参与丽都商业街更新。800平米的丽都客厅,不仅敞开大门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更是一个政企互动、企企互动、共治的平台。三十多岁的“百脑汇”蝴蝶,摇身一变成为朝外大街的地标建筑——柯美洞馆,在优化商业业态、提升空品质、创新营销模式等方面,展现了新零售、新消费的创新定义。
在城市更新中,将空转移到街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蓝色港湾在河边清理出一大片停车场,改成绿地、亲水平台、儿童游乐场。丽都北路和丽都花园路两侧的企业主动拆墙,配合无边界的设计和灵活的设计理念,打造开放式街区。
美丽的风景通过互联网带来充足的流量,也为商业街区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区域经济活力增强,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沿线企业也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