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冷饮的价签基本都是和产品一一对应的。
但在便利店,冷饮的品种与价签不符,有的便利店甚至没有价签。
以罗森西康路店为例,相关价签很旧,字体很小,同一款产品仍然出现在两个价签中。记者拿出一杯冷饮,花了很长时间才从密密麻麻的小字中找到确切的价格。价格标签上的产品与冰柜中的产品不完全对应,价格标签上的一些产品在冰柜中看不到。
罗森便利店的价签很旧,字体也很小,存在产品重复的问题,消费者很难识别。
在便利蜂银座企业中心店,冰柜里的冷饮没有明码标价。冰柜上有不同种类冷饮的促销信息,有两种折扣,第二种半价或1元,非常显眼;但是产品的原价却无处可寻。店员说可以通过自助扫码或者手机App查询冷饮价格。
蜜蜂方便冷饮只有促销信息,没有产品单价。
这种定价方式恰恰是“冰淇淋刺客”会出现的重要原因——部分消费者在拿起冷饮后,无法快速清晰地了解产品价格,因此在买单时有“被抓”的感觉。一名便利店店员表示,如果消费者在结账时发现价格不合适,可以不买。“我们不会有什么意见,消费者也不用觉得丢脸。”但消费者提出,把产品从冰柜里拿出来再放回去,不利于食品安全。其次,消费者应该有价格知情权,商家不能用“不买”来排除明码标价的义务。
上海辟谣平台发现,部分“梅子刺客”也与实际价格不到位有关。在189购物中心地下一层的一家零食蜜饯店里,梅子糕、冻干果蔬等蜜饯产品没有价格标签,而锅巴、牛肉干等产品则有价格标签。销售人员说,没有价格的产品单价比较高。比如梅子饼单价50多克7元。“这个产品标价50克,其余产品标价500克。”她还承认,没有给所有产品定价是疏忽。
同一个柜台,没有实现产品价格的全覆盖,产品计价单位不一样,有的是50克,有的是500克。
事实上,针对“冰淇淋刺客”、“梅花刺客”现象,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明码标价禁止价格欺诈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于7月1日起实施,要求经营者对价格对应的商品或者服务实行明码标价。《规定》还明确,价格欺诈包括未标明或者显著弱化对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不利的价格条件,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由此可见,市场上确实有部分经销商没有显著标注产品价格,涉嫌违规。消费者如发现商品价格与标签不符或无标签,可拨打12315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哗众取宠不可信。
但上海辟谣平台在核实过程中发现,网上“华美刺客”的一些视频和表情有些夸张,令人难以置信。
以广为流传的“五个李子要价100元”为例。涉案店铺位于上海部分商场,以高档蜜饯为主,价格普遍较高。然而,商店并没有隐藏产品价格,而是用非常显眼的标签宣传了每件50g不同产品的价格。截至发稿,记者并未通过公开渠道查询到该商家有相关违法行为。一些消费者表示,虽然该店产品价格高,但其自身的目标客户不买不卖或诱骗消费者购买。“消费者觉得价格不合适,根本买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