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什么时候买了一堆零食放在家里的茶几上。我一直是一个对零食没什么感觉的人,老婆也喜欢零食,但是她买回来,尝几口就会泄气,就不再管了。有的连打开的机会都没有。一堆零食,就这样,零零碎碎地堆在茶几上,成了“弃儿”。
没想到,这种情况在婆婆到来后开始改变。我婆婆最近在家没什么事,我们就邀请她住在这里。对了,婆婆回家,一直是我们的荣幸。第一,我们不用担心家里的吃住,可以按时三餐。第二,家里人多了会更热闹,这样两个人就不会整天在屋子里互相盯着空,斗嘴也少了。
也正是婆婆的到来,给了这些家里积压已久的零食一个“去库存”的好机会。婆婆这个年纪的人自然不喜欢吃零食,也和所有父母一样,反对孩子吃零食。但戏剧性的是,不出一周,家里的零食几乎被婆婆“一扫而光”。
这源于我们的一次谈话。有一天晚饭后,三个人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茶几上的一堆零食自然映入眼帘。我老婆邀请我婆婆来品尝这些小吃。婆婆第一反应当然是拒绝,以“我不爱吃”为由,说要吃。但是老婆随后又说了一句话,瞬间改变了我婆婆的态度。
妻子说:“这些零食快过期了,不吃就扔了吧”。婆婆一听,赶紧改口。“我怎么扔呢?就算过期了,我也要吃。”话音刚落,老婆就笑了起来,飞快地看着我。“你看,我妈只有说东西快过期了才会主动吃。”
我听完也觉得有意思,也加入到了这种愉快的聊天氛围中。但那一刻,我也是深思熟虑的:父母只会在即将过期的时候吃好东西。这不就是我们父母一直追求的人生哲学吗?
从读书开始,我们就一直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个家里有好吃的,母亲总会说:“我不喜欢。”但当孩子吃完饭后,她会在不经意间从盘子里捡起剩菜。
在人生的艰难岁月里,这样的细节其实落实在很多人的经历中。而我觉得这种饮食上的“矜持”和我婆婆对待家里零食的态度一脉相承,源于他们最朴素的人生观。
婆婆真的不喜欢零食吗?或许,因为吃惯了日常的东西,他们不适应这种工业流水线生产的快餐产品。但他们也知道,这些东西不便宜,不能浪费。与其说他们喜欢,不如说他们不想要。如果他们想把好的东西留给孩子,是绝对不会碰的。
这代表了父母那一代人的隐忍和付出。与过去的苦日子相比,时代已经大变,现在已经不是温饱不足的时代了。但是,困难时期遗留下来的生活习惯依然深深地印在父母的心里。雄厚的购买力并不能让他们轻易改变节俭的传统美德。
不再浪费的不仅仅是零食。婆婆来了之后,家里所有家居用品的浪费都大大减少了。买菜用的塑料袋,变成了婆婆用来装各种干湿厨余的垃圾袋;废弃的毛巾成了清洁地板的“好帮手”;每顿饭吃剩的菜,都可以随着婆婆的改造再吃...我跟老婆开玩笑说:“你妈来了以后,我们每个月能省下不少生活费,是我们家的‘省钱大使’。”
当然是开玩笑。我真的很尊重婆婆这种勤快的生活态度。从小我们就是从艰苦的生活中走过来的。学了点东西之后,我们已经在城市里定居下来,买了自己的房子。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也逐渐“城市化”,但我们却逐渐忘记了自己简单、中庸的生活习惯。
但在任何时候,勤劳节俭的生活态度都是应该提倡的共同价值观。这既是中国深厚的文化渊源,也是人类漫长生活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点忧患意识,我们才能收获更多的心安。婆婆的态度感染了我,我要向她学习。
(本文来自论文。更多原创信息,请下载“The Paper”APP)
作者:张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