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与咖啡馆的故事可以写成一本书:意大利罗马的古希腊咖啡馆,开业于1750年,歌德、安徒生、波德莱尔、拜伦、易卜生等文豪都曾到访;还有因普希金而闻名的圣彼得堡文学咖啡馆,鲍勃·迪伦创作《答案在风中飘荡》的纽约“WHA?”咖啡俱乐部,三毛、白先勇等文化名人经常光顾的台北明星咖啡馆,鲁迅、丁玲、夏衍、田汉等作家常去的上海公啡咖啡馆……
超越时间的文学“顶流”鲁迅,据说说过一句话,“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还写过一篇杂文《革命咖啡店》来批判。鲁迅究竟喝不喝咖啡,其实从他的日记里很容易发现。
“下午同许季上往观音寺街晋和祥饮加非(即咖啡),食少许饼饵”(1913年5月28日)、“午后往同仁医院视沛,二弟亦至,因同至p店饮冰加非”(1920年6月26日)、“侍桁来,同往市啜咖啡,又往内山书店杂志部阅杂志”(1930年4月16日)、“午后同前田寅治及内山君至奥斯台黎饮P60咖啡”(1933年1月28日)……
所以,鲁迅说不喝,只是表达一种态度,而不是生活方式。当然,他可能不会去法租界霞飞路的咖啡馆,而要去四川北路的咖啡馆,咖啡不是不能喝,而要看跟谁喝。
阿尔滕贝格的老乡、奥地利作家阿尔弗雷德·波尔加,写过一本《中心咖啡馆理论》,“中央咖啡馆不是一家寻常的咖啡馆,而是代表了一种世界观。而这种世界观最深刻的内涵是,不观世界,还有什么可观的呢”。
他还说过:“待在咖啡馆里的人们想要独处,却希望这份独处能有人陪伴。”在众声喧闹中独处,这可能是作家和文学的诉求,也是他们和咖啡馆的共性。(蒋肖斌)
编辑:徐冰娅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