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段有可能发生的缘分就在眼前时,年轻人在拒绝什么、顾虑什么?排除社恐、没看中等因素之外,是否还有更根本的原因在起着作用?而确认过彼此还不想结婚的男女,就显得更为奇怪:缘分已到,为什么害怕一纸婚约?
有人用“风险投资”来类比一些人的择偶行为,并以此解释恐婚的原因。谈恋爱、结婚都需要考虑控制成本,评估对方能力、发展前景等。这当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自由恋爱发展到今天,男女双方尤其是女性能够更自主地选择结婚对象,能把不结婚作为一种选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亲密关系中最动人的部分——爱与真诚,似乎逐渐让位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叠加,财产仿佛成了婚姻中匹配的首要标准。
责难这一点显得缺乏生活经验,大多数人都体味过“有情饮水饱”的知足,却也不敢想象“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窘境。当一对青年开始从“我们”出发,家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稳固的财力予以支撑。即使躲过了“天价彩礼”,也得开始盘算今后孩子教育、父母养老等需要的大致支出。
如果说成本问题是悬在年轻人心中的一把尺,那么责任,则是他们要组建家庭时无法回避的。换句话说,有些年轻人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却还没做好准备,去携手承担更多的责任。
类似“陪我不结婚”的想法,倒可以描绘“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幻梦,看似浪漫先锋,却也有自私、逃避之嫌。应对的解题思路或许关乎两个个体的独立。更简单地说,只有各自过好自己的生活,对自己负责,才能互相支持。
有人说,婚姻必须植根于生活。相比降低法定婚龄之类的建议,让年轻人有足够的意愿和能力去尽情享受生活,才是帮助他们鼓足结婚勇气的关键。笔者认为,结婚需要冲动的勇气,也需要冷静地判断,既是对对方的笃定,也是更加确认自己、把握自己的过程。当然,如果相关方面能提供更具体的帮助,在购房、儿女教育等方面为青年排忧解难,年轻人也许会更敢畅想并享受二人生活。
借用很多年前一部电视剧《爱你没商量》里的台词:“咱们,谁也别成为谁的天。”也许在亲密关系中,不期待谁撑起一片天,就不怕“这片天”塌了。各自撑起自己的天,为自己兜底,才能在并肩同行中,向更开阔处去。
选稿:费一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