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留守儿童”、特殊时期的高三学生
15岁女孩小刘的父母都是医护人员,今年4月到5月期间,由于父母一直奋战在抗疫前线,她经常很多天一个人在家做饭、上网课,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在公聊区,小刘跟大家分享了独自生活的开心事。“今天我整理了我的房间,清爽了很多”“这是我家狗狗,它有很多特殊技能”“社区发来了蔬菜包,我准备做一个新菜式”……群里一下热闹起来,其他人也开始积极分享自己生活中美好的部分。
“此前大家分享时都习惯于把问题放在前面,对未来充满担忧,需要我们进行正面引导。像小刘这样的女生,她没有在遇到困难时把自己放在弱势的角度来抱怨和求助,反而看到积极的一面,这样的分享能给其他同龄人带来正能量。”李晓茹说,这是朋辈支持的作用。
“我特别反感我妈,她天天盯着我改错题。”一个孩子在公聊区说出自己的烦恼。志愿者没有立即回应,而是另外一位同学跳出来说:“我妈也盯着我改,但我觉得这就像打游戏一样,那些不会的地方就是我没有收复的地盘,我一点点攻克下来,‘攻城拔寨’挺有成就感的。”
“后来这个孩子就把落下的错题全改了。”李晓茹说,“在‘舒屋’,大家没有心理防御,不觉得是在接受教育,而是向朋辈分享交流,互相鼓励。”
聊天室里一度有很多高三学生来求助。一开始,学生们因为不知什么时候高考而紧张,后来上海公布高考延期1个月举行,有的人觉得是好事,有的却感到焦虑。5月初,高三学生小白在群里诉说自己的烦恼:“我觉得我现在的状态恰到好处,突然多出了1个月,一下子就乱了。”
“疫情封控对高三学生,无论是学业上还是心理上都是特殊挑战。我们尽量引导学生们明白,延期高考对上海所有考生来说都是公平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吃亏,让他们放下心理负担,积极应考。”志愿者顾心语告诉记者,为了帮助高三学生应对高考压力,“云舒屋”特地开了一次“考前减压大作战”沙龙。志愿者教学生们一些心理学上调节情绪的技巧。“比如正念呼吸,让自己的呼吸慢下来,可以放松大脑,降低压力,提高注意力。”
“云舒屋”针对青少年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形成了不同主题的沙龙进行讨论。黄小嘉毕业于复旦应用心理学系,现在是一名高中心理教师。擅长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她主持了一场“睡眠沙龙”,目的是帮助青少年“睡个好觉”。
“居家隔离期间,很多学生碰到了失眠困扰,白天上网课时很困,晚上又睡不着。”黄小嘉聆听了同学们的烦恼,教大家把家里的小空间进行分区。“不要在床上吃饭和上网课。我们要把家里分成运动区、学习区、娱乐区、休息区,让这些小空间跟身体形成条件反射,在不同的空间做不同的事情,有助于我们进行合理的作息时间管理。”
“我迷上写网络小说”,“我只想孤身一人”
“我最近迷上了写网络小说,但我今年上高二了,学习特别紧张,爸妈不让我写,可我不想放弃这个爱好。”一位高中女生在“云舒屋”分享了自己这段时间以来跟父母为了写小说而“抗争”的经历。志愿者王小瑗听后感同身受。
王小瑗是2018级心理系本科生,学习成绩优异的她刚刚收到了母校心理学科学硕士的拟录取通知。“我自己也有过写小说‘成瘾’的经历。”她说起自己从中学起就爱创作小说,“这不仅是爱好,也是我每天学习累了以后放松的方式。我直到现在还在写小说。”
她安抚了这个高中女生焦躁的心情:“我特别理解你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爱好,既然不能舍弃,就让它成为你自己的优势,找一个可以兼顾创作和学习的方法。”她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一些建议,“你平时可以简单记录下灵感,等到周末某一个固定时间再进行集中创作。不要在手机上写,在电脑大屏幕上写能更好地保护视力。”
云端的“舒屋”无法和以往一样跟青少年们进行面对面交流,志愿者就开发出多种多样的云上分享形式。“有一些心里的想法很难在理性层面表达,我们采用艺术的方式。”顾心语主持聊天区活动时,经常鼓励青少年以图画作为沟通方式。“不善言辞或羞于开口的人可以用鼠标代替画笔,表达自己的心情。”这种艺术形式为“云舒屋”的活动带来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