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小学生开学已经一周了,“神兽归笼”让家长“如释重负”的同时,也让部分家长产生了新的焦虑——孩子来上学时哭闹、发脾气、抱着父母不让离开,老师的安抚也不能让他们恢复平静。上海市同仁医院身心医学专科主任郭本玉提醒,这样的孩子有可能患上了“分离性焦虑障碍”。
琪琪今年5岁,从小班到中班,一直都是幼儿园中的乖宝宝,可今年刚刚升入幼儿园大班的她却一反常态。
“每天早上起来,听到我们说要送她到幼儿园,孩子就开始哭闹、发脾气,送到幼儿园门口就会抱着我不让离开。虽然勉强送进了幼儿园,可到了班上依旧会吵闹、哭泣,甚至出现身体不适。”说到这里,琪琪妈妈轻轻叹了一口气。
郭本玉医生提醒,如果上述表现持续超过4周,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人际交往及学习等,家长需要及时带孩子到专科医院就诊,医生可能会诊断为“分离性焦虑障碍”。
何为分离性焦虑障碍?郭本玉介绍,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是指儿童与其依恋对象(父母或照料者)或生活环境分离后产生的过度焦虑,这种过度焦虑影响了儿童健康及与其年龄相适应的功能状态,孩子极力回避与其依恋对象分离的活动,如不愿上学或外出等。
“正常幼儿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也会产生分离性焦虑,如进入幼儿园时,出现哭泣、拦阻家人离开等,这种焦虑情绪随着时间推移和对环境的熟悉而逐渐消失,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及社会功能。”郭本玉介绍道。
面对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家长该怎么做?郭本玉从三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1、建立温暖和睦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关心,及时解决冲突问题,温暖有爱的成长环境能让孩子产生对家人的亲近和信任感。家长应主动关注孩子的需求,除提供必需的物质外,还应关心孩子的内心需求。家长应提前向孩子解释去上学的原因,带领孩子熟悉学校环境和老师,帮助孩子克服对未知环境的恐惧。当孩子去上学出现哭闹、发脾气等时,家长应避免斥责、打骂或威胁孩子,应耐心向孩子解释,给予及时的安慰和心理疏导,鼓励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
2、建立良性亲子互动。家长应避免对孩子过分管束,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耐心倾听,给予适当的建议,对孩子正确的行为多表扬,积极消除不良行为。另外,家长要避免陷入溺爱的极端,对孩子的所有需求都无条件满足。父母在送孩子到学校离开前,应保证孩子是在安全、放松的环境中,因孩子哭闹而犹豫离开或多次返回,反而会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不利于消除孩子的分离性焦虑。
3、维护父母、老师之间协作关系。父母应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与同伴相处的情况等,并积极参与学校的相关活动;老师应跟家长了解孩子的个性和生活习惯,关心孩子面对的困难以及情感的需求,帮助孩子适应新的环境。
“如果孩子分离性焦虑症状加重,严重影响到学习和生活时,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的帮助。”郭本玉提醒。
图片说明:郭本玉主任医师
上海市同仁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焦虑、抑郁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以副主编出版专著6部。
擅长抑郁障碍、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强迫症、恐怖症、进食障碍、睡眠障碍、躯体疾病引起情绪和精神障碍、青少年时期的情绪与行为障碍等疾病的药物和心理治疗。
门诊时间
特需门诊:周一、二上午;
专家门诊:周三、四、五上午
选稿:常善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