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舞者边唱边跳,舞船者背负巨大的道具,将一支划船桨横插后背腰间,用腰力和手相互配合,将船往上方送去,待船身下落,撞击横桨发出声响。
奇特的敲击方式,获得的声响富有节奏感,低沉浑厚又热烈奔放,给舞蹈增添了特殊的律动和音效,观者无不感到新奇。而舞者动作轻松优美,情绪热情饱满,让人很难想象的是舞船者背上的道具——牛皮船,重达七八十斤,十来分钟的舞蹈,背船的人已经汗如雨下。
Δ 图一为村落刻有“藏式鱼庄”的大石;图二、三为俊巴村烹饪鱼类的场景。
外来者看敦尔孜,惊奇之余总是会思考这奇特舞蹈是如何产生的。据专家研究,敦尔孜起源于西藏的牦牛舞,之所以用船来扮演牦牛,是渔村人因地制宜的改进。旧社会,俊巴人在封建领主的剥削下,生活困苦,只有用跳敦尔孜来一解苦闷;遇到如“捕鱼节”这样的吉祥日子,俊巴人跳起敦尔孜,娱神以求平安。到了新社会,俊巴人再跳起敦尔孜,背负起的不再是沉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而是对传统民俗的继承和发扬。
新时代已经为俊巴人卸下了肩膀上的重担,所以他们挑起敦尔孜,会更加的轻松和愉悦。
排版:红豆子
撰文:方小白
图片:刘鲸鱼、田树青、巴塞罗那、
老狼、西藏有毒、晓舟摄影、Zhanpy、
Dr. Jürgen Tenckhoff
文章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22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