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俄军第一阶段作战虎头蛇尾的结束,俄军空天军出动架次锐减到每天几十架次,巡航导弹、弹道导弹等远程打击手段的存货也下降到了几乎耗尽。对乌克兰战略纵深的打击基本停止,俄军对于乌克兰展开动员和调动部队已经没有什么应对措施了。只能首先着手改善自己的战役态势,夺取诸如马里乌波尔等要地,并在北顿展开攻坚作战。
在获得北约援助的武器装备后,乌军相当程度上具备了比战前更强的战斗力
应该说这几场攻坚作战吸引了俄军的主要兵力,而乌克兰动员之后,其常备军部队得到充实,同时新组成了一大批国土防卫旅,这样其总兵力相比俄军已经有了很大的优势。
在俄军仍然无法有效彻底解决顿涅茨克当面乌军集团的前提下,乌军开始用这些新充实起来的部队尝试反击。
赫尔松,是战是走
第聂伯河右岸地区作为整个战线上对乌克兰相对有利的反击地点,从那时起就被双方重视了起来。
俄军开始积极将赫尔松周边修筑工事,力图将其建成俄军这边的东乌堡垒地带,但对于俄军来说,防御赫尔松的最大难题是第聂伯河。
由于第聂伯河右岸地区主要交通依靠两座大桥,当然乌军也会动脑子破坏大桥增加俄军后勤难度。
在赫尔松,前线局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炸桥和修桥的能力
前一阶段乌军多次使用海马斯火箭炮、圆点战术导弹等武器攻击大桥,对其多次造成破坏,于是就变成了俄军速干水泥和乌军远程火箭炮之间的对决。
但最终证明苏联时代的大桥确实坚固,乌军的反复轰炸都未能彻底摧毁大桥,速干水泥赢下一程。
此外,就像当年美国人从日本订购钢制构件修复水门桥一样,俄军也订购了大量钢制结构件,用来在第聂伯河上再架浮桥。实际上据消息,俄军实际上订购的相关零部件足够在第聂伯河上架起三座浮桥,但目前为止我们还只能确信俄罗斯至少已经建成一座,而多出来的那些,既可以用来保障这座桥的持续通行,也可以用来再新建其他桥梁。
这就意味着,乌军要彻底切断俄军通过第聂伯河的交通线至少目前还是做不到,问题只是,即使有了浮桥和大桥,这里仍然是一个后勤上的瓶颈,要在维持赫尔松市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维持目前第聂伯河右岸两万多俄军的补给依然是困难的。
因此,俄军目前已经下令撤出赫尔松市的居民,乌克兰方面宣称这是俄罗斯即将放弃赫尔松的前兆,以免重蹈之前放弃哈尔科夫地区时当地民政人员和亲俄居民成了乌克兰俘虏的覆辙。
在城市居民未经充分疏散的情况下,巷战将会难免束手束脚,而在赫尔松,城市居民更是对俄军的补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我们也看到,俄军一边撤出赫尔松的居民,另一边却在继续增兵,这哪里是要放弃的迹象呢?
我们先不说这里,说说此前的乌克兰赫尔松反击,现在有不少人说乌克兰的赫尔松反击是虚晃一枪,吸引俄军注意力,为在北线的反击做准备。
但乌克兰当时的赫尔松反击并非虚张声势,从目前各方的信息综合来看,乌军那一阶段在赫尔松方向的进攻行动也是投入了相当实力的,损失也相当的大。
实际上的情况应该是乌军在整个战线上同时发动了攻势,只不过在赫尔松方向未能取得大的战果罢了。
北约的战役侦察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显然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它让俄军没办法唱空城计。当然,具体的突破地点,北约的电子侦察和卫星侦察是没办法给出直接指示的,仍然需要乌军全线进攻,用士兵的生命去试探俄军的强弱。
因此这一阶段乌军的反击实际上是以巨大的损失换来了场面上的优势,而俄军的败退也并非“口袋阵”,更多的也是一种兵力不足现状下的无奈。
俄军无人机攻击对乌克兰电力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反复攻击乌克兰变电设施的效果非常明显
这里面唯一比较令人讶异的是红利曼,在这里俄军已经将58集团军部署到位,但并未进行北约和俄军前线军官中普遍认为会发起的防守反击行动。